假如林如海买了家族信托

2022-08-01 16:13:14

林如海是谁?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的父亲。




大家对林黛玉几乎都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她的家世,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特别了解,以为她就是一个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前来投奔贾家的一名孤女。




可事实上,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是非常高贵,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白富美”。

其父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这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功名。在古代,皇帝选择科举考试的前三名是极其严格的——状元需得凝重安详,榜眼需得气宇轩昂,第三名的探花,“更非丰采清华,举止温雅者不能胜任”。林如海既为探花,又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更是经过几代名门望族沉淀的钟鼐之家,可谓林氏家族彼时是烈火烹油,如花似锦。


再看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开国元勋荣国公的嫡亲孙女,贾母最疼的女儿。就连舅母王夫人提起她也是艳羡之情溢于言表——“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千金小姐、又是在贾家最鼎盛之际嫁给林如海,所陪嫁的财产肯定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由上述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家庭背景确实卓尔不凡,父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中龙凤,又只得她一个女儿,更应该是捧在手心小心呵护才是。


可是正是应了那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林黛玉的幸福时光在她幼年时便戛然而止了。先是母亲病逝,之后正值壮年的父亲也身染重疾,而且日趋恶化,没几年光景就撒手人寰,只能留下她孑然一身寄养在舅舅家。

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从她看见落花而感怀身世,如泣如诉的写下《葬花吟》便可见一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自卑如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他们家”;骄傲如她,面对金玉良缘之说,也嗟叹自己“只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在贾府更是步步留心,生怕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引人诟病。心事日积月累,终日郁郁寡欢。到后来,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红消香断,一缕芳魂归尘土。


其实如果仔细推敲原著,林黛玉绝对不应该到这种窘迫的地步。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她即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这在当时可是肥差,又有几代积淀下来的家产,再加上母亲贾敏带过来的丰厚嫁妆,虽不敢说是富可敌国,但绝对可以保林黛玉几生几世都衣食无忧。


但为何原著里对林黛玉继承家族财产的事只字未提?更看不出林如海为女儿筹划以后的生活及归宿。哪怕寥寥几笔也不曾有。这一点不得不让人心生疑窦。

后人也有针对这一谜题展开讨论,目前有两种论点比较可信。第一是林如海去世的时候,黛玉还是个小女孩,没法管理庞大的财产,所以只能委托贾府代管。这笔钱自然就交由贾母暂替黛玉保存。贾母虽然疼爱黛玉,但更看重整个贾家的家族生命,所以在当时贾家入不敷出的时候,贾母实际上已经默许这笔原属于黛玉的钱,充入公中使用了。第二就是贾琏在陪着黛玉处理林如海后事的时候,就已经替她把林家的房屋田产等变卖,然后直接中饱私囊了。


不管是哪一种论点,导致的结局都是,林如海确实给女儿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但是这笔钱并没有真正到黛玉的手里,也没有用在黛玉身上。所以才会加剧了黛玉的悲剧人生。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总是缓慢但却又坚定的前行。随着时空的变迁,世界也在转换全新的理念。在当今这个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随着全民金融理财意识的不断提高,我时常会想,假如当年的林如海买了家族信托,那该有多好。


在林家繁花似锦的鼎盛时期,林如海完全可以为黛玉购买一份家族信托。作为独立的信托财产,这笔钱就和林家的个人财产在法律关系上隔离了。这样,就算今后林如海官场失意遭遇抄家,或者罹患疾病仓猝离世,信托依然可以发挥它的保障功能,持续向林黛玉支付费用,并且信托资产仍然可以在信托公司的管理下持续产生收益,不会因为林如海不在人世而受到任何不利的影响。同样是为女儿拿出的资产,如果交由贾母保管,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的用到黛玉身上,因为没有任何约束与保障,所以可以毫不费力的充入贾府金库了。但是如果交由信托公司,在严格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下,再加之有专业人士的打理,这笔财产将会持续得到规范且合理的使用,可以真真正正的让黛玉完全受益。


同样是父母双亡,寄养在贾府,但是有大笔资产傍身和不名一文——这两种情况对林黛玉的思想、处境、性格乃至整个大命运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之前父亲买了家族信托,林黛玉在贾府就只是暂住的性质,而并非“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甚至所有的日常开销、吃穿用度,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有着独立丰裕的经济基础,黛玉就很可能拥有乐观自信的人格,敏感而自卑所致的小性子也许就可以收回不见。这笔信托财产可以一直成为黛玉坚实有力的后盾,代替双亲始终庇护在她身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财富的传承和管理,家族信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功能也是可圈可点。林如海非常重视对黛玉的培养,在她小时候,就请了后来任“南京市市长”的贾雨村当她的私人老师。林黛玉在到贾府之前,就已经学完《四书》。她后来能在大观园诸多才女中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是独占鳌头,无疑与她夯实的儒学基础与良好的启蒙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然而林如海过世后,黛玉寄居在贾府,就没有可能再像先前一样继续接受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了。贾府根本不可能为黛玉单独聘请一个私人教席——甚至连宝玉也没有单独的老师。贾家贵族子弟们,只去“义学”,听一个老学究贾代儒在摇头晃脑混日子罢了,而且学习风气极为不好。当然,黛玉也不可能和男孩子一样去学堂上学。


黛玉天资聪颖,在贾府她基本上以自学为主。但是所看的书本并不是循序渐进的,也并没有什么计划可言。只是单凭自己的兴趣。多半是一些诗词歌赋,也掺杂着宝玉从市井搜买到的诸如《牡丹亭》、《西厢记》之类在当时社会所不被认同的书籍。私以为,这些文学作品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并不适合当时的黛玉阅读。因为它们含有一些哀怨、悱恻的消极思想,不利于黛玉健康性格的养成。也许,如果继续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她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离经叛道”的思想,或许就不会那么多愁善感。




如果林如海之前就为女儿买了家族信托,那么,即使他不在了,黛玉的教育大计还是可以得以延续。家族信托里的子女教育功能可以依据信托协议保障支付,确保受益人在达到信托协议约定的条件后,领取教育费用。基于信托的保护,委托人不必担忧未来因经济波动、家族情况骤变而导致子女失去原定教育机会,因为这笔钱是专款专用,并且产权完全独立,从而避免觊觎林家财产的一干人等恶意侵占,所以黛玉依然有可能得到学问和品行兼优的老师为她授课,逐步引导她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纵然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她并不可以去考取功名,但却可以开拓眼界,放平心态,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放下书本,掩卷思考。时移世易,现代社会,赋予了生存的很多可能性。女性的出路,不再像古时候那样狭窄而没有变通。在庆幸当今社会的文明发达之际,每逢想到红楼梦中那些如花儿一样美好,却又像花儿那般凄零凋谢的女孩子们,都会忍不住扼腕叹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假如林如海买了家族信托,假如大观园没有被查抄,假如那些女孩子能一直无忧无虑的美好下去......然而,非但生活,就连小说里的故事也不会有假如。


常常幻想,假如林黛玉能通过家族信托继承到原本就属于她的财产那该多好啊。


那样的话,也许,她就不再经常感怀身世,听风落泪,望月伤神;也许,她就能自信乐观的应对大观园里每一个人,以平等的角度正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那样的话,也许,她就不再是那个让读者怜爱的林妹妹,没有了仙子的气息,泯然众人矣。因为曹公的本意就是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本来就是她的宿命。


然而,世上少了一个兰心蕙质、空灵脱俗的绛珠仙子,却多了一个平凡而快乐的林妹妹也是很好的。相信如果可以有选择,林如海也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并不是什么离恨天上的仙女,而只是凡间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即使父母因故离她而去,但因为有家族信托的护佑,她也能坚强独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为新时代信托高南南,如需转载请请与本公众号联系,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