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6 09:06:24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用益投资”一键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本页面内容到朋友圈
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开始陆续停止保本理财产品的销售,多种保本基金也正在面临转型和清盘的命运。为什么大量的受投资者喜爱的保本产品正在逐渐消失?
年末岁初是各个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旺季,不少投资者也会借此机会选购合适的理财产品,期待做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过去,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因其安全可靠,基本能100%兑付本息,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心头好。
然而,这种看似很安全的理财产品可能渐渐要成为历史了。据证券时报报道,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开始陆续停止保本理财产品的销售:“据华东一家城商行内部人士坦言,将会在年前大规模地停止对保本理财产品的销售,一些存续的封闭式保本理财产品也将在到期后不再继续运作。”
除了银行理财产品之外,多种保本基金也正在面临转型和清盘的命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让投资者心碎的消息,银行3个月(90天)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或将从此消失。
为什么大量的保本理财产品正在消失?
。
去年11月,、银监会、证监会、、,要求:
“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不仅如此,,对于仍然硬着头皮要搞刚性兑付的金融机构,不仅被发现了要处罚,群众还可以有奖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查证属实且举报内容未被相关部门掌握的,给予适当奖励。”
深受投资者喜爱的“保本保息”,?
我们首先要了解金融机构是如何实现刚性兑付的。
所谓刚性兑付,简单说就是金融机构对其所发行的资管产品采取的兜底行为,在银行理财、信托等领域存在较为普遍。当理财产品所对应的基础资产运作不如预期,不能产生相应的收益时,如果要“刚性兑付”,是需要动用别人的本金来兑付你的本金加收益的。
此时,你撇开了风险,如预期一样所获得的收益,将本来该承担的风险转移到了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身上,麻痹了你对风险的痛感。
这个循环的疯狂之处就在于,如果你不能跳脱出来,看一看单一个体的刚兑行为是如何可怕地、慢性地、根本性地损害资管市场整体的健康和生命力,后果将很可怕。
而为什么禁止资金池业务、期限错配等,就能停止这个疯狂的循环呢?
简单地举个例子:当一笔特定金额的钱,在特定的期限内投入到特定的项目中,到期后,若项目成功运作则兑付本金加收益,若项目运作不如预期,则收益可能减少甚至本金可能亏损。
但不管是赚是亏,风险被严格地限定在这个产品中,不会被传导和扩散,你可以想象有一堵无形的“墙”隔离了风险,别人赚多少与你无关,亏多少也与你无关。
但资金池、期限错配等,却相当于推倒了这堵无形的风险隔离墙,钱的来源被混淆,短期要兑付的钱和中长期要兑付的钱被混淆,今天,你的收益可能来自于别人的本金,明天,你的本金也可能被用于兑付别人的亏损。
资管新规落地,打破刚性兑付,金融机构需实行净值管理,短期内,一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
但从长期来看,将规范理财行业的业务发展,加速银行理财的转型之路,真正回归投资行业“代客理财”的本源,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那么什么是《意见稿》中提出的净值管理?买过公募基金的人都知道。每只基金都有一个净值,净值涨了就赚钱,净值跌了就赔钱。
净值管理意味着以后的银行理财产品,它们的收益也是浮动的了,既不保本也不保息,完全是浮动收益,是不是非常像公募基金?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总监分析道,一直以来银行基本牢牢占据了1个月到3个月期限的理财市场,虽然公募基金曾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发行短期理财基金,但期限也大都是7天、14天、28天为主,主要填补了银行在这类期限上的空白。
而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未来基金公司将更容易去布局发行1个月到3个月的理财产品,而公募基金在净值型产品的管理上有相当多的积累,比银行有着更大的优势。
一方面逐渐停止对保本理财产品的销售、一面是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将要面临和公募基金的直接竞争。对银行来说,和公募基金正面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
总之,资管业务规范虽说是给各大机构敲个钟,其实也是对我们普通人提个醒——我们要真正学会回归投资本源。 盈亏自负,对自己的钱负责,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安排。如果自有资金结构非常复杂,找专业的人来做资产配置。
来源:诺亚财富 原载于证券时报等
用益投资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会注明来源。如果您认为我们的标注有错漏,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谢谢。电话:0791-86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