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紧急脱离杠杆游戏 伞形信托最高杠杆骤变1:2

2022-08-12 11:01:09

正文:


问及伞形信托,众多理财多年的普通投资者或不甚了解。然而,随着近日伞形信托在A股市场掀起的两次“升降”波动,这一曾经默默无闻的杠杆游戏,也因助涨性与助跌性并存的特性,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所在。


涌入A股的最大通道


目前伞形信托规模3000亿元—4000亿元,而去年12月,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超过8000亿元,伞形信托规模约1500亿元。这也意味着,在两个月内,伞形信托规模翻了超2倍。


杠杆的优势,在确定性的牛市行情中,令伞形信托在2014年末迎来一波发行高峰。


1月27日,招商证券银行业研究员发布的最新估算数据显示,目前伞形信托规模3000亿元—4000亿元,大致为两融余额的三分之一。而就在去年12月,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超过8000亿元,伞形信托规模约1500亿元。这也意味着,在两个月内,伞形信托规模翻了超2倍。


值得注意的是,同在去年12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理财业务中银行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问题。尽管银行理财资金不能直接投资股市的规定未变,但文件确认了银行理财可投资分级信托计划、分级券商资格计划等,这也被分析人士看作是为无法直接入市的理财资金对接伞形信托正名,并消除了增量资金的担忧。


相比“阳光私募”模式与单一账户的结构化信托模式,伞形信托无疑是近期信托资金涌入A股的最大通道,也顺势成了此轮“杠杆上的牛市”的推手之一。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度四季度,有1187亿元资金通过信托进入A股市场,每个月有近400亿。而正是伞形信托随之而来的规模猛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A股市场成交量抬升,并引发了第一轮“波动”。


所谓伞形信托,是由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合作,为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投、融资服务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产品。


一般来说,其优先级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理财资金,以及信托公司通过发行集合产品募集;劣后级一般由实际的顾问投资者担任,其有可能是团队也可能是个人。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投资门槛通常为300万元。


在实际的操作中,炒股大户或阳光私募可通过认购子信托成为劣后级客户,优先级客户则主要来自银行理财资金,双方一般按1:1~1:3配资。融资期限结束时,劣后级客户需支付一定的融资成本(即融资利息)给优先级投资者,年利率一般在9%左右。归还融资金额及支付融资利息后,劣后投资者享有剩余所有收益。


银行降杠杆不会影响整体规模


尽管商业银行主动降杠杆,但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震荡加剧的当下,伞形信托的配资被收紧杠杆,也是很多市场人士预期之中的,预计伞形信托的规模不会因收缩出现下降。


由于伞形信托隐含风险,面对猛增的势头,部分银行开始收紧对伞形信托的配资业务。1月27日,光大银行总行首先做出加强股票配资业务风控的决定,将股票结构化产品(伞形信托)最高配资杠杆由1:3降至1:2.5,该杠杆对应的预警线、平仓线调整为0.93、0.88;若触及平仓线,一般委托人应于T+1日10:00前追加资金,否则将在T+1日10点30分起,对信托计划持有的全部证券资产按市价委托方式进行变现。


受此消息影响,1月28日,两市大幅低开。而同日,券商两融检查重启、,再次扰动市场敏感的神经。1月29日,经过连续利空的突袭,接连三天收绿的A股不得不略微低头,沪指终于失守3300点。


相比两融的1:1杠杆,伞形信托的杠杆最高达到1:3。融资杠杆比例的高低对于最终的实际收益影响有多大?记者计算发现,以本金300万为例,融资杠杆比例越高,投资者最后的实际收益率越高,在融资杠杆为1:3的情况下,客户可以拿到的收益率为54.5%,与没有进行该笔融资业务的实际收益率20%比较,相差34.5%;同时,1:3与1:1的融资比例间,实际收益率也相差23%。


不可否认的是,高杠杆带动的资金撬起了市场的红线,也积聚了风险。记者了解到,对于多家近期发行伞形信托的信托公司而言,最高1:2的杠杆其实才是一个主流标准。而银行业的1:3显然已经“超标”。


不仅是对于融资杠杆比例的调整,资金起点也成为另一道门槛。目前部分银行已将伞形信托配资劣后资金起点由此前的500万元大幅提高至2000万元,金额大幅提高3倍。甚至更有银行,如招商银行已将单独开户的自有资金起点提高至1亿元。


而除了银行,在伞形信托横跨的其他渠道,总体上也在收紧趋势。部分券商针对伞形信托的新开门槛正在提高,除了杠杆比例降低外,伞形信托的规模起点,佣金费率均有所上调。另外,部分券商使用的恒生分账户系统HOMS不再允许对接新的资金账户。


对于商业银行主动降杠杆的举措,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证监会对两融资金的整顿,其实是给机构敲响了警钟。在市场震荡加剧的当下,伞形信托的配资被收紧杠杆,也是很多市场人士预期之中的,预计伞形信托的规模不会因收缩出现下降。“伞形信托进入股市未来走向如何,,而不是银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