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2022-07-19 15:20:26

在今年4月,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在报告中,央行表示,“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不仅助长了道德风险,也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并称,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是指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违约或达不到预期收益时,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等为维护自身声誉,通过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给予投资者价值补偿等方式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

但是,这只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并不能找到法律支撑。据《时代周报》报道,《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又如《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

央行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计划规模达10.9万亿元,同比增长46%。从运营情况看,部分信托公司经营方式比较粗放,风险管控不完善,问题信托产品风险事件有所增多,一些问题产品存在“刚性兑付”。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9.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亿元。理财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

央行表示,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诱发投资者资产配置不合理调整,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也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低迷。

由于长期以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少被打破,一些理财投资者的风险承担意愿远低于股票、外汇、基金投资人,过于追求收益,不愿自担风险,如果不能按照预期兑付,可能拥堵机构网点,要求机构偿付资金,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或介入的预期,为吸引投资者,也会忽视项目的风险,优先选择收益高的项目,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薄弱。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往往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调控领域,并通过资金挤出效应等渠道,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央行表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

,首次鲜明地提出按照“一项目一对策”和市场化处置原则进行风险处置,重点强调了“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意识和第三方销售问题。这被认为是为信托公司防范营销风险、缓解刚性兑付压力的重要举措。

兑付危机屡现

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三者交织,使得今年的信用事件备受人们关注,而近年快速增长的信托业今年将迎来兑付大考,其中房地产和矿业信托被视为可能是“多雷区”。

新华网报道引述中信证券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将有7966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共计达9071亿元;考虑到结合利息支付等因素,今年仅集合信托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

在央行报告披露前夕,近期两起分别发生在信托、债券市场的事件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理财行业“刚性兑付”的神话摇摇欲坠。

年初,高达30亿元的中诚信托兑付危机因最终有接盘方出现而解除了打破刚兑第一单的危机。不过,同样在2013年年底开始陆续到期的“吉信-松花江77号”的投资者却没有那么幸运。

吉林信托“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共涉及6期近10亿元资金。信托资金用于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受让山西福裕能源有限公司子公司投资建设的450万吨洗煤项目、180万吨焦化项目和20万吨甲醇项目的收益权。然而,由于煤炭需求下降,价格持续下跌,煤矿资产贬值,山西联盛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已基本失去债务清偿能力。

截至312日,因山西联盛重组未能完毕,“吉信·松花江(77)号集合信托产品”6期产品全部违约,延期兑付。如今,实际控制人邢利斌被抓,重整计划存在变数。

此外,34日晚间,主营光伏设备的*ST超日一纸公告标志着中国债市“刚性兑付”的破灭。据公告,“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8980万元将无法于原定付息日201437日按期全额支付,仅能够按期支付400万元。超日债就此成为中国债券市场设立以来的首单实质性违约。

现在,中诚信托兑付危机再次接踵而至,刚性兑付早已经不是信托的保护伞,打破这一怪圈,让投资者充分认识风险,销售方如实告知风险才是正确之道。

“刚性兑付”由来

银融理财信托研究员吴庸在一篇文中曾详细描述了信托刚性兑付的来龙去脉。他说,2005年左右,在处理金新信托、庆泰信托、伊斯兰信托等事件的基础上,:对于出现问题的信托计划,要求信托公司根据委托人初始出资金额而非投资结果确定最后的兑付金额。

“彼时,,实质上是要求‘确保到期资金的支付’,否则信托公司将会被叫停业务。”吴庸表示,由于时值第五次整顿和第六次整顿之间,信托公司存量不多,信托牌照可谓一照难求,各信托公司为了保住业务,不得不重视兑付问题,刚性兑付由此开端。

在其后的2010年随着房地产信托的集中到期,由于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使得市场担心房地产相关的信托是否能顺利兑付。,要求注意兑付问题,确保兑付。

:融资类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银信理财合作产品没有风险。,信托公司也愿意按照确保兑付的要求管理信托资产”,吴庸说,至此“刚性兑付”文化在信托业正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