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0 10:55:45
3月4日动作大片《叶问3》在全国上映三天后,。“电影票房”等微博大V及多位网友质疑《叶问3》存在大量买票房行为,并晒出“天价午夜幽灵场”等可疑现象作为证据,从而引发广电总局强烈关注,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请电子商务售票机构提供相关文件的通知》,明确表示将严肃排查《叶问3》票房异常波动情况。
据了解,《叶问3》自上映三天就迅速突破4亿票房,以平均1天1亿票房的口碑占据各大影视行业资讯话题榜。而最奇怪的是数据显示,影院内平日最不受观众待见的场次和位置反倒成了观众拥抢的热点,早场和午夜场场爆满,更有凌晨10分钟一场的幽灵场大规模呈现。另外,在除去230块的天价票价外,观众齐整划一地买前三排的位置“看电影”而中间座位空空荡荡的奇观也是屡屡上演。
作为一部耳熟能详的功夫巨制,再加上明星对垒,按理说,票房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夸张的数据却有点令人瞠目结舌。
近些年,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被爆造假事件屡有发生,从《捉妖记》到《煎饼侠》、《港囧》、《大圣归来》甚至还在上映的《美人鱼》等等,都因为票房数据被弄得绯闻缠身,票房造假这一现象早已是电影行业内部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关于电影行业“偷票房”的现象由来已久,因为种种利益而导致在电影票房上存在“偷梁换柱”现象。早在2014年7月,韩寒处女作《后会无期》公映就遭到网友吐槽,质疑《小时代3》偷了《后会无期》的票房,或是影院在偷票房。
眼下,《叶问3》票房高涨的背后是媒体和网友不断爆料——票房数字存在造假嫌疑,已引起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严查。随后投资方上海快鹿投资集团发文表清白:“一些竞争对手及不法分子不择手段对上海快鹿投资集团和相关公司进行打压、抹黑,捏造事实进行敲诈勒索。”
过去的电影票房造假多是单纯追求高票房,片方和发行方自己掏钱买票房,为电影制造声势。有的是因为小片给影院分成一般在60%到65%之间,大片给影院分成一般只有57%以上,大多数是小片偷大片的票房。只要发行方和影院达成协议,给影院多一点分成,影院也乐得帮忙偷票房。
而现在的情况显然已升级。虽然调查结果尚未最终出炉,但已有媒体披露了资本炒作《叶问3》的“精心设计”手法:投资方在电影还未上映之前就通过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向社会融资,同时又投资了1.6亿元购买电影票房收益权或者收益权投资基金,约定保底票房为10亿元,若超过10亿元,社会投资即可获超额收益。“票房资产证券化”,使得票房成为资本追逐超高收益的杠杆。
这种“自买自卖”的手法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据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电影票房被推高与资本背后的利益驱动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没有庞大的资本和资源是无法操纵票房造假的,不少大卖的电影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左右手资金互倒、票房和股价捆绑的资本游戏。
对于中国电影票房的质疑,国外机构同样给予了关注。《捉妖记》、《港囧》、《美人鱼》等“高”票房电影都曾陷入“造假漩涡”。其中,《捉妖记》的20多亿票房被疑严重注水,导致美国著名票房网Box Office Mojo 撤销该片票房,而且不再更新中国电影数据。
2015年票房排行榜
最新数据显示,2月全国电影票房约为69亿元(约10.6亿美元),首次超越北美票房,月度票房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一方面是不断创新高的票房,一方面是对票房的质疑,看起来红火的中国电影市场,背后依然是乱象频现。
、利用“塞红包”和“高返点”来多排场次...或许票房野心家们也在定期召开选题会来研发偷票房的新花招,今年,“幽灵场”又成为电影人造假的新生力军。
“幽灵场”一般选择影院非营业的清晨或午夜,几十分钟安排一场假放映,将其在“账面”上变为“爆满场”,或者片方和发行方在黄金时间自掏腰包制造上座率高的假象,目的只有一个,在短时间内冲高票房,刺激跟风观众,制造火爆的假象,以提高首映周及后续的排片率,也以这种不正规的手段变相挤压了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
据业内人士统计,过去几年,全国电影全票的10%以上都被“偷”走了,而2015年被“偷”的票房竟高达45亿元, 其中,很多所谓的“热门国产片”,最终都“名不副实”。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过快、规则缺失,票房被偷,受伤的不仅是国家税收和电影专项资金,更是电影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官方出台法律法规欲规范市场,给予影院处罚,严重至吊销营业许可证,院线方也将承担连带责任,此外,。
尽管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的经济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消费部门放缓的证据——但外媒称,中国的电影票房正呈现火爆之势。
据英国《金融时报》3月11日报道,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等卖座影片使中国2月份票房收入自有记录以来首次超过北美市场,中国有望最早于201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票房市场。为期一周的中国春节假期带动了2月创纪录的69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
英国《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服务部门《投资参考》预计,继2015年增长48%之后,2016年中国票房总收入可能增长30%,至550亿元人民币。
拿中国火爆的票房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电影风靡进行比较是愚蠢的。中国电影票房增长是城市消费阶层收入不断提升以及休闲需求不断扩大的结果,而非反映人们逃避严酷经济现实的需要。此外,1929年至1934年间,美国的观影人数实际上出现了下滑——尽管票价大幅下降。
《投资参考》预计,中国的票房火爆现象将延续下去,即便考虑到有报道称发行方对观影人数造假。我们对中国各地1000个家庭的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电影的需求强烈,而且愿意在未来几个月花更多钱去看电影。
中国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推动了这一趋势。过去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左右。中国各线城市电影屏幕的快速增加也带动了这一趋势。
《投资参考》对中国城市居民所做的专项调查发现,过去12个月,受访者到影院观影次数为人均10次。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按总人口算,中国民众到影院观影的次数为人均1.4次;而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数据,2014年,美国与加拿大合计人均到影院观影次数为3.7次。
中国电影观众在影院的平均支出为65元人民币,其中包括35元人民币的票价。
受访者对《投资参考》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12个月将单次观影消费增加多达25%,这意味着他们将购买更多价格不菲的爆米花和软饮料,这些都是更发达市场看电影时的标配。
关于“幽灵场次”——在没有观众的电影院彻夜放映电影以虚增票房收入——的报道已经发酵了数月。业内人士承认存在这些欺骗性活动,一些所谓的观众其实根本不存在。但是他们也表示,增速惊人的中国票房规模千真万确。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整理
声明:“信托投资”公众号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买卖依据,亦不向任何投资者推荐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