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数据背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已产生变化|新京智库

2024-03-21 10:33:53

在7月15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一、二季度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

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不利影响明显加大的情势下,上半年“成绩单”体现出我国经济运行持续企稳回升,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5.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则达到20.2%。

这“一升一降”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培育壮大新动能已经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半年报来看,新动能的发展非常强劲。

不难发现,在经济增长进入下行期和产业结构进入转型期,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抓手和重要驱动力。

据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2.46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14万家,成长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22年1月份,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已有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达到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848家。

立足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也于去年11月开市,到今年4月为止已有57家“专精特新”企业登陆,在北交所89家上市公司中占比达64%。

这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新动能和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在显著增强。

拿制造业增加值来说,公开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提高到近30%。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

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从上半年各项指标来看,“三驾马车”均呈现正增长。

不难发现,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是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而投资端也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多年以来,房地产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相关研究也表明,房地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体量大,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高;二是产业链条长、关联行业多,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带动一大批上下游行业发展。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说,除了出口,房地产对投资和消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对经济增长既有拉动效应,也有挤出效应。

社科院的研究显示,房地产对投资的拉动效应,指的是房地产投资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来扩大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挤出效应则是指房地产投资提高往往意味着房地产市场过热,而高房价会通过成本效应导致其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和住房自有率已达高位,房地产行业也正从“高周转、高杠杆、高收益”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转向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单纯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关报告也显示,在2018年中国房地产对经济净贡献就出现了由正转负的拐点。

这也正如相关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一逻辑发生的变化便是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不单单依靠房地产,而是科技、产业、金融要实现良性循环。

在科技、产业和金融三者的作用中,摆在首位的便是科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科技能够及时产业化,科技创新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以北京为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866.9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除了北京,从全国来看,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推新旧动能转换。如山东在全域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的30%以上。

在此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和房地产投资的显著下降正是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