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2 15:59:50
文/薛洪言
微信号:hongyanweiyu
近期牛市的强势来袭,迅速霸占了各类财经头条,使得一件真正影响金融市场未来格局的大事反而被大家忽略。综合近日出台的几项政策来看,打破刚性兑付已经被提上日程。刚性兑付破除后,会通过风险定价机制对不同市场主体债务融资行为带来深刻影响,加速当前融资市场格局的洗牌。
刚性兑付是中国金融市场持续深化发展的一大顽疾。刚性兑付严重干扰了市场正常风险定价,在抬高低风险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变相鼓励平台、地产、产能过剩等高风险行业过度融资,既加剧了实体经济融资难,同时导致风险在金融机构中集聚,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的系统性难题。
近几年来,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一直不减,但囿于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等因素考虑,除通过零星的理财破产事件逐步培育市场风险意识外,这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而从近期陆续出台的几项政策看,政府似乎已经决意破除刚性兑付魔咒。
制度层面:出台存款保险制度
笔者在《存款保险,醉翁之意不在酒|洪言微语》一文中已经指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意在实现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的切割。自此,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相应地,银行也不再享受国家隐性担保。
除宣示存款风险性外,存款保险制度还明确将银行理财产品排除在外。由于投资者对存款风险有了认知,也就比较容易从心理上接受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从而实现理财产品信用风险与银行信用的切割。
此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极大地降低了小范围兑付风险事件引发系统性影响的可能性,使得针对个别兑付风险事件的“维稳”不再必要。这个意义上,存款保险制度是打破刚性兑付所必需的制度建设。
操作层面:对理财产品的重点整顿
除制度层面建设外,政策当局还不断通过对理财产品的整顿来降低打破刚性兑付的难度。
刚性兑付虽然广泛存在于银行理财、信托理财甚至P2P理财等理财产品中,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银行理财。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银行理财的隐性兑付,基于产品竞争关系,其他理财产品不得不进行刚性兑付。因此,解决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问题,是从技术层面打破刚性兑付的突破口。不过,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基本不可能通过机构破产的方式实现,只能从消灭产品本身的刚性兑付特征着手。
基于刚性兑付问题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整顿早已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收益锚是预期收益率,当前,预期收益率产品仍然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在客户看来,预期收益率意味着银行对理财收益水平的承诺,理应刚性兑付。。
早在2006年,就曾有银行推出了投资股票市场的净值型产品,但之后几年,净值型产品一直缺乏市场,也得不到投资者认可。2013年10月,,并提出开放型、净值型的硬性要求,标志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重新起步。
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净值型产品开始崭露头角。近日,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明确要求预期收益率型产品需计提资本和拨备,助力推动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
此外,《办法》允许银行理财独立开立资本账户和理财账户,实际上强调了银行理财独立性和破产隔离的法律效果;而《办法》要求的“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外,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代理销售银行理财产品,不得非法集合客户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则能有效规避销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隐性收益承诺”。
除重点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整顿外,,借此逐步培育市场的风险意识。
效果猜测及影响
作为市场顽疾,刚性兑付观念毕竟深入人心,无论是制度的建立还是理财产品的整顿,都为打破刚性兑付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但刚性兑付本身仍然需要一系列兑付风险事件来完成。自房地产市场调整以来,不断有信托类理财产品爆出兑付问题,未来,这一趋势还会加剧。
原因有二:一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去通道化使得信托理财的发新还旧难以为继;二是牛市的启动,使得存量理财产品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
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笔者预计,打破信托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可能就简单粗暴地多,未来可能直接通过消灭信托产品发行机构的方式完成,以血的教训来教育投资者。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改造在先,信托产品惨烈的兑付风险事件很难蔓延至银行理财产品,不会对金融市场系统性稳定带来大的影响,代价在可承受范围内。
随着刚性兑付的被打破,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将显著下滑,风险定价机制将发挥作用,企业发债成本将真正拉开距离,资质较高的企业,直接融资成本会显著下降;而资质较低的企业或高风险行业企业,融资成本可能会有明显上升。届时,大型企业会加速向直接融资转移,中小型企业则会更加倚重间接融资渠道,银行在债务融资市场中独霸天下的格局会被迅速打破,直接融资市场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将迎来真正的发展空间。
就银行而言,客户偏好的分化将导致银行客户结构的进一步下沉,中小型企业客户逐渐会成为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重心;同时,银行也会加速向投行业务、跨境业务等综合性业务转型,以适应大型企业融资脱媒的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