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30 09:13:27
为便于家族信托委托人和理财师及时了解全市场固定收益类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产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整体情况,特推出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监控月报,每月更新,欢迎关注。
整体来看,3月份各类固定收益金融产品表现如下:
货币基金收益有所下行。3月万份收益约1.0586元,倒算年化收益为3.86%,比1月份下行了0.10%。
银行理财收益率上行。3月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为4.90%,比1月下行了0.03%。
集合信托收益率较年初略有下行。3月集合信托平均收益率为7.45%,比2月上行约0.15%。上月平均收益率低于7%的金融类信托产品本月也上涨到了7%以上,其余类型的信托产品收益率均有不同幅度涨幅。从接触到的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情况来看,产品收益率超过8%的信托产品已较常见。
纯债基金表现良好。3月份债券市场涨势明显,股票市场维持震荡,纯债债基与业绩持续向好。整体来看当月债券基金平均回报率为0.27%,近3个月净值增长率为0.99%。分策略来看,上个月表现最好的债基品种为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当月收益率为0.62%;其次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实现收益0.46%;表现较差的债基为QDII债基,受三月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当月净值下行了0.74%。股票市场近期波动较大,二级债基当月净值下跌-0.08%。
图1:3月不同类型固收产品收益率情况
资料来源:长安信托
一、货币基金
基金规模与上月持平
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发行在外的货币市场型基金共394支,当月无新发。截止到月底基金规模为71,823.82亿元,与上月基本持平。
年化收益略有下行
3月,货币基金万份收益均值为1.0586,即每万份货币基金平均每日可获得收益1.0586元,当月可平均获得收益32.82元。以万份收益倒算年化收益为3.86%,比 1月份下行了0.10%。
二、银行理财
发行数量有所上行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3月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共计14,375支,较2月发行量上行了27.54%。分产品类型来看,保本型理财产品当月发行4,604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当月发行9,771支,占比分别为32%和68%。
图2: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左)及收益率趋势(右)
资料来源:大智慧,长安信托
整体收益率普遍下行
央行维稳资金面,公开市场操作平滑跨季效应。3月,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为4.90%,比2月下行了3bp。其中,保本型理财产品当月平均收益率为4.36%,较上月下行了15BP;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5.75%,较上月下行了54BP。
三、信托产品
信托发行规模大幅上行
据用益信托网不完全统计,2018年3月份共60家信托公司发行819款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1,243.86亿元,较2月份发行量大幅上行56.62%。其中房地产信托上行幅度最大,较2月上行了约79.65%,其次为工商企业信托,3月上行幅度约62.15%。其他领域的规模也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行。
图3:信托发行规模(左)及不同投资领域占比(右)
资料来源:WIND,长安信托
信托平均收益率有所上行
据用益信托网不完全统计,3月份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在7.45%,比2月上行约0.15%。上月平均收益率低于7%的金融类信托产品本月也上涨到了7%以上,其余类型的信托产品收益率均有不同幅度涨幅。房地产信托平均收益率为7.76%,工商企业信托平均收益率为7.56%,基础产业类信托收益率为7.69%。从接触到的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情况来看,收益率超过8%的信托产品已较为常见。
图4:信托整体(左)及不同投资领域(右)收益率变动
资料来源:WIND,长安信托
四、债券基金
纯债基金表现良好
3月,债券市场涨势明显,股票市场延续震荡行情。纯债基金与二级债基表现分化。整体来看,当月债基平均收益率为0.27%,比上月-0.01%的收益率上行了约28bp。近三个月平均收益率为0.99%,近一年平均收益率为2.50%。
图5:债券型基金近期整体业绩表现
资料来源:用益信托网,长安信托
纯债基金与二级债基业绩分化持续
分投资类型来看,3月受债券市场回暖和股票市场持续震荡回调影响,纯债基金和二级债基业绩分化持续。纯债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债基当月净值上行了0.62%,为当月表现最好的债基品种;其次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当月净值上行了0.46%。二级债基当月净值下行了0.08%;当月表现最差的债基品种为QDII债基,当月净值下行了0.74%。
长安信托近期发行计划如下:
仅为发行计划,最终发行情况请以长安信托具体发行材料为准。
*本资料仅供向特定客户(长安信托家族信托委托人及理财师)提供作为参考,不构成任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要约、要约邀请、建议或推荐。过去表现并不代表未来,本材料不就未来表现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陈述或保证.
家族信托投资配置部
大类资产配置报告
2018年4月
-专注资产配置,服务家族财富
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图表1:未来3-6个月各大类资产的配置方向建议
本期观点摘要:
境内债券市场:3月,长端利率债收益率继续下行,10Y国债和10Y国开债分别下行8BP和17BP。一季度,债券市场在经历了极度悲观后走出了一波修复行情。展望二季度,资管新规即将落地,流动性有望边际,走势难料等短期扰动仍在。长期来看,虽然经济韧性仍强,但市场对基本面的下行担忧在,同时,从股债性价比的角度,债券配置价值在逐渐提升,整体对后期债市不悲观。上调国内债券市场观点至中性。
境外债券市场:3月,美、德国债收益率整体下行。美国方面,3月如期加息,美国核心CPI、PCE均小幅上行,但持续性存疑,短期来看,的动向仍是主要关注点,若局势超预期紧张,将会推动避险情绪再次,利于债券收益率下行。欧元区方面,经济数据有所回落,货币政策紧缩未超预期,短期德债收益率压力不大。上调对境外债券观点至中性。
A股市场:本月我们维持对A股未来3个月表现谨慎看多的观点,轻风格、重个股,深挖公司基本面价值。一季度各行业板块经历了快速切换轮涨,体现了当前市场存量博弈的特征,而存量资金再配置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主线就是盈利能力。4月下旬,随着年报和一季报的公布,盈利可以得到确认,需要重点关注。
境外股票市场:随着中美“”扰动减弱,关注港股绩优公司业绩的持续性和南下资金流入的持续性。在盈利增长和估值双重优势不动摇的情况下,港股市场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场活力提高,港股中长期投资价值依然较高。本月我们维持对港股未来6个月的表现谨慎看多的观点。提示关注美股市场波动率提高带来的短期扰动。美股的性价比相较于新兴市场依然较低,我们维持对美国股市未来6个月的表现谨慎看空的观点。我们对日本股市未来6个月的表现仍然维持中性的观点。本月我们对欧洲股票市场未来6个月的表现维持中性的观点。
市场:调整为中性。目前市场利空和利多因素交织,我们认为短期内油价将继续保持高位震荡。利多因素:主要集中于,中美可能导致避险资产价格上升,OPEC减产态度的坚决,俄罗斯和沙特在减产问题的合作,6月份可能的减产协议延期,美国活跃油井数下降。利空因素:美国产量已经连续8周超过1000千桶/日,已经成为沙特之外的第二大产出国,并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以及主要产油国出口结构的变动。同时我们判断中美之间的对于价格的影响有限,期货的上线短时间内影响有限。于此我们判断未来3-6个月的价格会高位震荡,大概率布伦特会突破70美元/桶。
黄金:我们维持对黄金的谨慎看空观点。一方面局势不断缓解;另一方面在全球通胀整体较弱,而流动性逐渐的大背景下,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我们维持对黄金谨慎看空的观点,建议投资者逢高减持。
外汇市场:我们维持对人民币指数的中性观点,但提醒投资者关注人民币面临的被动升值压力。我们维持对美元的中性观点,一方面对的担心压制美元走势,另一方面美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及美欧货币政策的差异对美元形成支撑。几个因素同时作用,我们认为短期内难有趋势性行情,大概率仍是震荡行情。我们维持对欧元的中性观点,认为欧元短期内大概率仍呈震荡格局。我们本期调减对日元的观点,从谨慎看多到中性。
境内房地产市场:保持国内地产为谨慎看空。政策上依然对房地产投资行为进行严格管控,短期内没有任何政策可能放松的迹象。同时由于年后房产交易的小高潮,大中城市的一手房和二手房交易出现小幅回升,同时库存套数环比增速也有小幅的回调。我们预判未来三个月内住房地产价格不会有大的变动,保持谨慎看空。
境外房地产市场:保持谨慎乐观。房地产投资基金是过去境外另类资产中表现最稳定,风险调整后收益最高的一类资产,综合我们前几期报告中的数据我们仍然在未来3个月内看好在发达国家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根据私募房地产基金2017年的数据总结来看,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境外地产投资基金可能已经慢慢开始出现拐点,该资产类别已经持续5年为投资人提供超过10%的IRR,目前无论从募资数据和策略偏好来看,机构投资人可能认为该领域已经过热,资金流入减慢并且更倾向于配置一些保护性较强的资产类别。因此,综合我们前几期的观点,我们继续谨慎看好一些拥有平稳现金流的地产基金,如公寓,物流,地产债基金等。投资方式方面我们仍然推荐发达国家的Reits和拥有当期收益的小型地产私募基金,我们看好机会型地产基金,小型价值增长基金和房地产二手市场基金。
境内PE/VC市场:保持谨慎中性。我们坚持之前的判断,目前国内一级权益类投资市场呈现出头大尾小的格局,境内VC/PE市场中,成长类投资占绝对主力,而相对后期的并购类发展较为缓慢,IPO退出的政策变化也较大。同时A股的容量也难以在未来3-4年内消化现在国内的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加上国家队的大量进场,政府引导基金开始投资期,推高了一级市场股权的价格,估值高和难退出将严重影响未来境内私募股权市场的回报,特别是目前市场上热炒的一些“独角兽”份额,提请个人投资者注意风险。
境外PE/VC市场:保持谨慎乐观。随着美国加息的继续,私募股权类产品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吸引力在慢慢下降,由于之前一年投资机构的大量资金进入,目前私募股权基金的可投资资金量达到了历史新高近1万亿美元,大量的资金推高了一级市场的投资估值和成本。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各国加息,境外私募股权基金高杠杆的运作模式的成本上升,会进一步影响其最后的投资收益。同时随着美国税改计划正式出炉,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税改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影响美国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我们继续看好专注于北美地区的私募股权基金的未来收益。但是,对于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的客户我们不建议在未来2-3年内继续投资私募股权资产,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我们预计资产价格将会有调整,这时候如果投资于私募股权资产将导致资金被长期占用,错过其他可能的投资机会。建议客户关注2年后的私募股权基金二手份额机会。
各类资产投资配置建议标准:
债券投资配置建议标准:
对于境内债券,分析员估测未来3 个月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化在-50bps 以下为“看多”,在-50bps 至-20bps 之间为“谨慎看多”,在-20bps至+20bps 之间为“中性”,在+20bps 至+50bps 之间为“谨慎看空”,在+50bps 以上为“看空”。对于境外债券,分析员估测未来3 个月美国和德国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化在-50bps 以下为“看多”,在-50bps 至-20bps 之间为“谨慎看多”,在-20bps 至+20bps 之间为“中性”,在+20bps 至+50bps 之间为“谨慎看空”,在+50bps 以上为“看空”。
股票投资配置建议标准:
对于大陆股票市场,分析员估测未来3 个月上证综指的变化在-15% 以下为“看空”,在-15% 至-5% 之间为“谨慎看空”,在-5% 至+5%之间为“中性”,在+5% 至+15% 之间为“谨慎看多”,在+15% 以上为“看多”。对于香港股票市场、美国股票市场、日本股票市场和欧洲股票市场,考量标的分别为恒生指数、标普500、日经225 和SOTXX 欧洲50 指数。分析员估测未来6 个月考量标的的变化在-15% 以下为“看空”,在-15% 至-5% 之间为“谨慎看空”,在-5% 至+5% 之间为“中性”,在+5%
至+15% 之间为“谨慎看多”,在+15% 以上为“看多”。
外汇黄金投资配置建议标准:
我们对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黄金的考虑标的分别是:人民币汇率指数、美元指数、欧元兑美元、日元对美元、伦敦金进行的判断。判断区间为1 个月。
对于人民币,分析师估测未来1 个月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变化在-1% 以下为“看空”,在-1% 至-0.5% 之间为“谨慎看空”,在-0.5% 至+0.5% 之间为“中性”,在+0.5% 至+1% 之间为“谨慎看多”,在+1% 以上为“看多”。
对于美元、欧元、日元,分析师估测未来1 个月考虑标的变化在-2.5% 以下为“看空”,在-2.5% 至-1% 之间为“谨慎看空”,在-1% 至1% 之间为“中性”,在1% 至+2.5% 之间为“谨慎看多”,在+2.5% 以上为“看多”。
对于黄金,分析师估测未来1 个月伦敦金变化在-5% 以下为“看空”,在-5% 至-2% 之间为“谨慎看空”,在-2% 至+2% 之间为“中性”,在+2% 至+5% 之间为“谨慎看多”,在+5% 以上为“看多”。
导读:有句俗语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最近有段吐槽香港保险各种不靠谱各种忽悠的视频引起了内地保险从业者的关注。视频中诟病香港保险不保证收益、演示分红不靠谱、重疾费率不保证之种种问题,那么今天就来剖析这些不靠谱之处到底有没有忽悠已经购买了或者准备购买香港保险的客户。
槽点一:“香港理财分红保险不保证收益,所以香港保险根本不是保险。”
首先,「隽升」一类的英式分红储蓄保险,长期不仅保本,而且有约1%的保证收益。虽然保证收益不高,且早期退保可能面临拿不回本金的损失,但这种英式分红产品的设计初衷本身就是为追求高预期收益而放弃了产品的流动性,要求投保人长期持有,利用分红盈余储备金平滑投资收益,以及投资团队在不同投资环境下调整权益类与固收类资产的配比,来最终达成较高的预期收益(5%~6%的美元投资收益)。
由于英式分红产品的权益类资产配比通常超过一半,因此英式分红保险是介于保守型分红保险与基金之间的一种投资产品,本质为一个保本的封闭式基金,“保本+高预期收益”才是英式分红产品的主要卖点。虽然这类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夸大宣传,但这并不是英式分红产品本身的问题,又如何能说这“不是保险”呢?
其次,英式分红储蓄保险只是香港理财保险的其中一类,不能也不应该代表香港所有的储蓄产品。实际上,香港保险市场优秀的美元储蓄产品有很多,绝不是只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几款:不仅有短期“高现价”的「太平金钻」、「帝爵」,还有15年保证收益约3.5%、预期收益约4.5%的「盈丰保(特别版)」,更有长期保底派息率约3.5%、预计派息率约4.5%、后期可以转换为真年金的万用寿险「目标必达」和「荟聚成金易」。
也有人拿两个内地产品——平安的「玺越人生」和国寿的「盛世尊享」来做对比,在这里不多做评论。不知道拿着这种主险预定利率3.5%、扣除各项费用后实际内部回报率只有2.5%左右、附加万能账户保底利率分别是1.75%和2.5%的开门红产品,如何会那么自信满满地说它们比香港保险“更像保险”。
如果真的要和香港保险PK,起码也要拿个像「华夏红」和「欢乐颂」一样像样的产品出来吧。如果给客户销售的一直都是「玺越人生」和「盛世尊享」这样的产品,还真不好说是谁在忽悠呢。
槽点二:香港分红险的分红演示都是假的,写上去客户只能用来看,根本拿不到。
论证方法呢,再一次使用了以偏概全的方式,举了一家稍稍出了点问题的公司作为例子,就代表了香港所有的保险公司。
对香港保险稍稍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香港保监局正式实施GN16后,香港公布分红实现率的60多家寿险公司中,除极少数公司的达成率较低外,绝大多数公司的分红实现率水平都在85%以上。也就是说,香港分红险计划书上演示给客户的分红是100块,客户拿到手的至少也有85块。而像国寿海外、友邦、富卫等公司,分红实现率更是全面接近100%。
当然,分红险的历史分红实现率只能代表过去,并不能作为判断未来分红能否达标的依据,因此关于分红险是否靠谱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既然香港保监局已经拿出了魄力,强制要求香港所有的寿险公司公开披露最近五年的分红实现率数据,一方面是下了决心要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督促保险公司达成消费者对于分红的合理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对香港保险公司经营分红险业务充满信心。香港保险如果真的是在忽悠客户,又为何要强制公开这些数据来打自己的脸呢?
槽点三:香港分红储蓄险的分红不靠谱。
还道出了一个令人“惊出一身冷汗”的秘密:香港重疾险的费率不保证,可以调整。
实际上,香港重疾险费率不保证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且重疾险费率不保证也根本不是多么令人惊恐的事情。表面看上去,好像费率不保证意味着保险公司随时有权利上调保费,但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上调均衡保费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均衡保费的费率并不是保险公司想调就调。调整费率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为初始定价保费不够充足而导致承保亏损,或赔付率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则更能说明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价格极其便宜,因为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在这个产品上出现亏损。其次,香港的重疾险产品大多为分红型,有损失吸收功能。“分红型”产品的定价,相当于在“非分红”产品上面加了一层“垫子”,用来吸收实际经营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动。如果发生不利变动,“垫子”可以用来吸收一部分损失;如果经营过后仍有盈余,“垫子”则会以分红的形式返还给保单持有人。再次,费率调整仅能针对保费尚未缴付完成的投保人,通常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大家所选择的重疾险缴费期一般为20年左右,而一般一种疾病发生率的恶化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到赔付率真的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大多数投保人的缴费期已经结束,或者临近结束,这时再选择加费,对于公司弥补损失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最后,在其他公司都不加费的情况下加费,不仅会使退保率增加,还会影响公司声誉。“费率非保证”这一点是香港保险市场的惯例和传统,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费率非保证”仅仅是保险公司为未来的极端不利情景所预留的一个“后路”,而并非真的想要调整。可以想象,如果其他保险公司都没有上调过费率,那么某家公司宣布加费后,势必会使退保率增加,还会影响公司声誉,影响新产品的销量,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得不偿失。
2017年11月15日,,也在为“长期健康险(包括重疾险)保险费率可调整”征求意见。一旦该管理办法通过,内地的重疾险费率也一样可调(当然,该办法目前并没有实施,仍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
而且,话又说回来,香港也不是没有费率保证的重疾险。如果客户真的担心未来费率会调整,可以选择费率保证的宏利「活耀人生」。
槽点四:香港保险最初几年的现金价值低:首两年现金价值为0,退保一分钱取不回来。
这个说法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买一份长期保险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得终身保障还是早期退保?
如果你不想在早期退保,那么保单早期的现金价值根本只是个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铁了心要在早期退保,那么无论是买香港保险,还是买内地保险,你都会损失超过大半的金钱。
实际上,香港保险在产品开发时将保单最初几年的现金价值调低,甚至降低为0,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产品的价格,并以此来保障长期持有保单的忠诚客户的利益。这样解释,可能没有做过保险产品开发的朋友会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就用「精算讲堂·第一讲」里的两张课件来讲解——为什么早期退保会给保险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
保险公司在签发一张保单的时候支付了巨大的成本,其中包括业务人员的佣金、管理人员的工资、公司运营费用、准备金提取等。由于保险公司收到的首年保费与所支出的成本不匹配,导致公司每签一张单,都会进入一种“亏损”的状态,直到续期保费慢慢收上来,公司才逐渐进入“盈利”阶段。
如果客户在保单生效的最初几年就选择退保,保险公司无法获取续期保费收入,又无法将业务人员的佣金追回,必然会导致公司在这张保单上亏损。
如果这时保单还有现金价值,保险公司不仅仅要亏损,还要给退保的投保人“倒贴”现金价值,对保险公司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实际上,内地保单在最初几年设定最低现金价值,(详见保监发[1999]90号《关于下发有关精算规定的通知》人寿保险精算规定的第三部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是因为内地保险市场误导销售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来稍稍弥补消费者“被误导”所招致的经济损失。
不过,保险公司当然不会傻到真的去承担亏损。保险公司会通过提高保险产品整体定价的方法,将这部分“亏损”从没有退保的客户身上收回来。这种做法,对于那些没有退保的忠实客户而言,无疑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原来更多的保费,用来弥补那些“被误导”而早期退保的客户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
讲完了早期退保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香港保单将早期的现金价值设为0,会使香港保险在价格方面更有优势:1. 保单早期现金价值为0,保险公司的早期退保率会大大降低,因为早期退保的客户拿不回一分钱(相当于一种对早期退保的惩罚);2. 早期退保率的降低,意味着保险公司不用在那些早期退保的保单上面亏损;3. 亏损减少,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保险公司可以使用更低的产品定价;4. 消费者购买这样的保险产品更加便宜,而且对于长期持有保单的忠诚客户也更加公平。
除了保单早期的现金价值为0,香港保险还拥有独特的佣金扣回制度(投保人早期退保,或被证实有销售误导行为,中介人需全额向公司退还佣金),进一步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成本,投保人无需为早期退保的消费者“买单”,因此可以享受更低的保费价格。
所以香港保险被诟病的这个“缺点”,实际上正是香港保险的优点。
槽点五:香港理赔会耍流氓。
首先要指出,香港保险的理赔确实不如内地便捷,而且法律环境不会偏向于保护弱势的投保人。如果客户在投保香港保险时有隐瞒可以影响保险公司核保结论的重要事实,那么出险以后有极大的可能拿不到理赔。
不过,是不是香港保险对于“如实告知”的要求比较严,就会在理赔时候“耍流氓”,随意翻出个过往的医疗记录来就拒赔?会不会像有心人说的,如果我过去有个感冒、发烧、骨折没告知,被保险公司查出来,也会被拒赔?
当然不是!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收投保人的保费,在风险发生时理赔,是公司的运作模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拒赔和惜赔,无法为保险公司节省太多成本,反倒会引来不必要的纠纷,如果没有十足把握可以证明投保人有欺诈行为,不仅要赔钱,最终还有可能影响公司声誉。
香港是一个非常讲求诚信的地方,法律也一直沿用的是英国的普通法系,所有过往的判决案例都将成为以后的判案依据。香港保险业一直遵循“最高诚信原则”(Utmost Good Faith),要求投保人在向保险公司投保时要充分地披露可以影响保险公司核保结论的重要事实,而不存在任何欺诈、隐瞒的行为。
因此,影响香港保险理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保人是否充分披露了可以影响保险公司核保结论的重要事实”。如果未披露的内容并不影响公司的核保决定(如视频中所讲的感冒、发烧、骨折),那么保险公司是不可能以此为理由拒赔的。
那么,是不是在投保时真的存在未披露的重要事实,保险公司就一定能拒赔?也不一定。香港保险同样有“不可抗辩条款”,香港法律中称为“不可异议条款”(Incontestability Provision),表述与内地类似,只不过通常只适用于主险,而不适用于附加险。这个条款指出,在保单生效一段时间(一般为期两年)以后,即使保险公司发现投保人及/或被保险人没有披露所知范围内任何有关于签发保单的重要事实,只要并无欺诈成份,保险公司都不能就保单之有效性提出异议。
因此,投保香港保险,只要做好如实告知,不存在欺诈行为,是绝不可能拿不到理赔的。而且,也正是由于香港保险这种严格的“如实告知”筛查,更好地降低了客户带病投保的风险,使得香港保险被保险人的发病概率更低,从而在价格上更具优势。
槽点六:香港保险理赔纠纷率极低。
除了讲香港的理赔难,还有人在持续传播“人民JINGSUAN师”当年所散播的谣言:香港保险2015年保险理赔纠纷728起,审结333宗,仅2宗获得赔偿,占比0.6%。
这个老掉牙的谣言,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辟谣了,数据出自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的2015-2016年报。
“香港保险索偿局2015年处理了728宗投诉案件,有284宗超出了投诉局的职权范围,有333宗已经审结。在333宗已审结的个案中,有53宗在投诉局秘书处的调停下,保险公司与索偿人达成和解,有192宗表面证据不成立,有39宗索偿人撤销投诉,有49宗交由投诉委员会审理。在这49宗案件中,有47宗投诉委员会赞同保险公司的拒赔决议,有2宗索偿人获得索赔。”
“2015年度中,有56位投诉人获得保险公司赔偿,涉及的赔偿金额为275万港元。”
因此,香港保险索偿局的数据证实了,“理赔纠纷728起,审结333宗,仅2宗获得理赔,占比0.6%”,压根就是一个谣言。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和解的赔偿,难道不叫赔偿吗?
有人说,香港的理赔纠纷大多都是内地投保人。可是根据香港保险索偿局公布的数据,333宗审结的案件中,超过一半都是住院医疗保险,其次是一些旅游、意外伤害、家居保险,内地居民投保最多的寿险和重疾险只有51宗,占比15%。
这种刻意的造谣,是不是有点太明显了?
槽点七:香港本地人根本不买香港保险,香港保险都是忽悠内地客户去买的。
为了进一步表明香港保险是忽悠人的,有心人还抛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观点:“香港本地人根本不买香港保险,香港保险都是忽悠内地客户去买的。如果香港保险真的是好东西,为什么香港本地人不像抵制内地人去买奶粉一样抵制内地人去买保险?”
奶粉是一种实体商品,保险是一种金融商品,如何能用同样的供求关系去解释它们的稀缺性?不过,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无需多做解释,数据可以证明一切。香港保监局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即使在内地客户投保最多的2016年,内地客户的新单保费也只是占了香港总新单保费收入的39.1%,剩下的60.9%,还是被香港本地人买走了。
香港本地人根本不买香港保险这个结论,到底是如何得出的?
由于目前的保险从业者由于各自处在不同的保险公司,立场无法得到统一,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能够PK掉对手公司的产品而费尽心思,却压根没有去思考和了解客户的真实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保险从业者都是守着自己面前的那“一亩三分田”,压根没有想过要多去了解一下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了解一下其他保险市场的产品,了解一下整个保险行业的动态和发展。
内地的保险从业,一提到香港保险就是拼命,又不受法律保护又理赔困难的,从来没想去多了解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中产家庭都选择去香港买保险;香港的保险从业,无论客户的收入情况如何,全都推荐客户买带分红的终身重疾,让客户存钱买“一张保单富三代”的长期储蓄,也不考虑一下是不是内地那些便宜的保障产品更加适合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更能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
但不管是内地保险从业者还是香港保险从业者,大家要做的是架起内地与香港保险业资讯共享的桥梁,希望促成大家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而非不必要的“口水纷争”。
刚刚过去的2017年,以及我们正在面对的2018年,都让我们身处保险行业中的人焦虑不已——无论是内地保险从业,还是香港保险从业;无论是前台销售人员,还是后台技术人员;无论是中小型保险公司的老总,还是大型保险公司的主管;无论是互联网保险的巨头,还是刚刚创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无论是那些已经有十几万粉丝的保险大咖,还是只有三万粉丝的小公众号作者……
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了,快到一不留神,那些站在原地的人就被淘汰了。
所以不管是内地保险从业人员还是香港保险从业人员都应尝试改变,也在呼吁身边的人尝试改变:做保险销售,不能再走过去十几年的老路了,因为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已经变了——需求变了,口味也变了。如果还用老一套的产说会+软磨硬泡+硬软广+忽悠,90后和00后的消费者是绝不会找你买保险的;如果对于整个市场的保险产品了解仍不够客观、全面,依旧还靠着写误导文章、发误导视频的方式竞争对手,也早晚要有一天会失去客户的信任。
因为客户真正需要的是客观与中立,而不是由屁股决定的脑袋。
针对香港澳门地区特供 活动价的健康产品(深度体检、生育、基因)增值服务。 购买海外保险、海外股票基金、海外房产、私人银行开户等服务,提供大量现金抵扣福利。详情请单独咨询。
电话:132 6693 9999 Cheney /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