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07:56:15
云尚书院 | 查拉图斯特拉
2014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近两年更呈加速递增趋势。债券的“刚兑”神话被逐步打破,这给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带来了困惑,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时代由此开启。 2016年至今,公募债市场共有28个发行主体出现实质性违约,涉及65只债券,债务总额达400多亿元。
从企业性质来看,。2016年至今违约主体为8家,占违约主体总数28.6%。国企债务总额为56.5亿元,占所有违约债券债务总额14.1%。
违约前期征兆方面,多家企业债务违约前半年已出现:
评级连续下调,公司业绩亏损,公司治理问题及延迟披露财报等情况。
债务后续处理方面,足额偿付债券占总违约债券17.5%,偿付期限平均为10天,最长不超过42天。偿付期限超过10天的主体后期均再次出现债务违约情况;此外,主体有一只债务违约后,紧接两个月内到期债务有极大概率相继违约。
债券违约事件概述
2016至今,公募债市场共有28个发行主体出现实质性违约,涉及65只债券,债务规模达400余亿元。
趋势:违约数量和金额过去两年持续递增。
自2014年超日债券违约后,市场开始出现少量债券逾期,2015年的违约笔数和金额明显上升,累计违约24笔、128.7亿元,2016年2月以后违约数量和金额分别猛增至62笔、376.3亿元(截至7月)。虽然去年山西煤炭企业在政府支持下成功发行新债挺过难关,但随着经济环境整体下行,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债券违约趋势的延续是大概率事件。
我国债券市场长久以来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政府及相关国企曾多次对公募债券违约风险进行兜底。而广大个人投资者曾经最青睐的信托类产品也是多年来被市面上各大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刚兑”、“兜底”等字眼忽悠的产物,这也导致了这类资产管理机构这些年来严重忽视底层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潜在风险,借着国家信用加大杠杆扰乱金融市场。但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刚兑必然被打破,多年来积聚的风险最终会由这些违约债券传导给各家信托公司和财富机构的核心客户,市场决定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投资者更加关注有主动管理能力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尽量避免投资以政府刚性兑付兜底为噱头的不明风险资产,对存量投资适时减持;针对应当审慎审核投资标的,原则上不建议增持信托类产品,并对已经持有的信托类产品进行密切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