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务超过200万亿!那些烂账最终会去哪里?

2022-08-01 15:36:24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路财主A”,作者:路瑞锁,已获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米筐投资立场。


1


前两天,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说,中国过去一年增加的债务比欧美日加起来还要多出来1/4(中国过去1年债务增加4.5万亿美元,美欧日相加债务增加了3.6万亿美元),再考虑到麦肯锡2014年末计算中国全部债务相加已经高达28.2万亿美元(见下图),按照人民币折算,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然轻松超过200万亿元人民币!



很多人开始关心:如果这200万亿元债务中哪怕一小部分债务(比方20万亿元)出现问题,这些烂账最终会怎么解决呢?


打破砂锅问到底,真是个好习惯! 


其实嘛,这个问题,前两天我写“10年前,那场“坏账剥离”……”一文之后,就有人留言问我——那些坏账最终到哪儿去了?


我们仍然以1999-2005年的那三轮坏账剥离为例(2009年农业银行的那一轮坏账剥离,是财政部出钱购买,坏账直接核销,就不说了),看看中国的债务如果形成坏账,那些烂账的最终流向会是哪里?


2


在华尔街,处置不良资产的公司往往被称为“秃鹫”,因为他们靠“腐肉”为生,也为整个经济体清理垃圾,1999年,中国设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AMC),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根据最初的说法,四大AMC公司只应该存在10年,其目标是为了在十年存续期内,“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和减少损失”。


一句话总结:四大AMC公司成立就是为了给国有银行市场化转轨擦屁股,擦完屁股的便纸,当然就没有什么用了嘛!


牺牲自己,挽救中国银行业,四大AMC这目标,高尚、大气、伟大、光荣!


实际结果如何呢?

 

先看第一轮坏账剥离中的那1.4万亿元不良资产(其他几轮没有查到详细数据):


1)华融公司从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4077亿元不良资产,资金来源为央行再贷款947亿元(印钞),以及向工商银行发行3130亿元10年期债券(借债),利率为2.25%;

2)长城公司从农业银行收购了3458亿元不良资产,资金全部来自央行的再贷款;

3)东方公司从中国银行收购2672亿元不良资产,其中来自央行的再贷款为1162亿元,其余的同样来自于发行债券;

4)信达不良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收购了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3 500亿元不良贷款,资金来源为发行债券3 470亿元及央行再贷款30亿元。


全部合计,四大AMC从央行获得6041亿元再贷款,再向四大国有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共发行8110亿元金融债券,按1:1的对价购买不良资产。


到了2006年底,官方公开数据显示,AMC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21万亿,占接受总额的83.5%,现金回收约2110亿元,回收率约在20%左右。


现金回收率20%,高还是低?具体情况不好说,但整体看还是偏低。


你想想,你借给别人100万,只能收回来20万,你觉得是高还是低?


更何况,为了收回这20%的现金,四大AMC还从国有银行借调了大量工作人员,回收现金的费用都接近现金总额的8.65%——收回100元,要额外化9元钱!


即便是收回来的现金,也未必进得了“国家”的口袋!


银监会披露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末,华融公司共回收现金543.9亿元,而同时期华融公司向工行支付全部累计应付金融债券利息389.16亿元,.78亿元,还有累计费用支出为28.91亿元,三项合计已达463.85亿元。


换句话说,除了支付利息之外,四大AMC自己的费用都差不多把回收回来的现金给全部耗光了!



因为四大AMC拥有不良资产处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掌握了资产折扣权,但回收率并没有硬性指标,运营损失由国家承担——你想想这其中又多少寻租空间,有多少人凭此发财致富?


为了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过程,有时候四大AMC公司会以跳楼价甩卖不良资产——典型的一起不良资产处置事件发生在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沈阳办事处,将18.67亿元的国有金融不良资产以1800万的低价转让,结果,购买人仅靠其中一笔债权(约占总额1.4%),不仅收回了1800万的投入,还另赚了800万元……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盯着不良资产这块儿肥肉了么?


3


2005年初,,发现案件线索38件、涉案资金67亿元。,一些AMC财务管理松弛,虚报、挪用回收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采取虚报冒领、截留收入、虚列费用等手段,将资金用于发高额工资及奖金补贴等。


查出来又怎么样?官老爷们自然是整改一番了事。

 

更悲愤的事情在后面呢!

 

包括四大AMC成立初期以及2004年-2005年第二轮、第三轮不良资产剥离,央行总共提供了高达1.2万亿元的再贷款,AMC又向四家银行发行8110亿元债券……这些钱,到2009年期限结束的时候,四大AMC根本没有偿还给央行和四大行,换句话说,变成了央行凭空印钞1.2万亿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大行的8110亿元债券,变成了新的坏账……

 

2009年,建设银行宣布持有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2470亿债券延期十年,随后中国银行也延期债券10年,利率维持年息2.25%不变,财政部呢,继续对债券提供担保;2010年,信达与财政部设立共管账户,将信达历史上形成的2000多亿元挂账损失剥离至共管账户,信达所欠央行的再贷款也停息挂账!信达的这个模式一出来,其他三家AMC公司自然是依样画葫芦,AMC公司欠央行的5739亿再贷款全部停息挂账。

 

就这样,2010年之后,四大AMC公司不要说本金不用还了,连利息负担也都没有了,真是爽呆了!


4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野华测算,包括后来农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成本累计有3.2万亿元之多——这可是基础货币,要是考虑货币乘数,又该放大5倍左右!

 

总体来看,从1999年开始,四大AMC奉命处理五大商业银行上万亿不良资产,十年后(2009-2010年),这些“坏账银行”反又借市场化跳板,把更多账单塞到国家(央行和财政部)手中,如此辗转腾挪的后果便是——坏账不减反增,全体纳税人掏腰包。


你要是觉得这已经是最糟糕的,还是低估了天朝体制的“优越性”!


最糟糕的是什么?!是本来擦屁股的便纸,最后变成了盯附在全国人民身上持续吸血的水蛭!


大型银行陆续上市,资本充足率已经提高,按照10年的约定期,不管最终的不良资产处理得怎样,到2009年-2010年,四大AMC公司都应该关闭,退出历史舞台……


实质上呢?中国式金融奇迹出现了:


AMC本来应该做的业务信息(如资金回收)并没有定期公开,但是,凭借着手中掌握上万个企业的债务处置权,AMC设立了涉及租赁、证券经纪、不动产和信托基金等业务在内的分支部门,从2007年开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商业化运作,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变成了一个横跨地产、证券、债券、基金、信托等多个行业的金融巨无霸公司。


华融资产的官网曾经显示,它拥有300家企业股权,旗下拥有10家金融平台公司,2009年利润同比增长102.9%。2010年,,由擦屁股的便纸不仅没有被扔掉,反而变成了中国另外四家大而不能倒的庞大金融公司,变成了中国金融领域的另一批不死鸟——特殊的社会体制和金融管制模式似乎预示着:资产管理公司越兴旺,中国的债务反而会越多,民众被狠狠吸血的可能性也越大!


2016年到处抢地王的信达地产、华融地产,就是四大AMC的子公司!


你想想,得有多愚蠢无耻和不计成本的公司,才会在2016年房价如此高的情况下还到处去抢地王,你懂了么?




为什么中国在过去一年之中债务暴增4.5万亿美元?一方面是信达、华融这些地产公司抢地王抢出来的(他们自己可没那么多钱,都是贷款),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高房价恐吓下民众大肆买房的房屋贷款贷出来的(居民债务剧增)!


不仅四大AMC公司变成了金融不死鸟,管理央企不良资产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 ;2014年7月到2016年10月,中国银监会又先后公布了近30家省级的AMC,根据最新消息,青岛、厦门、宁波等沿海计划单列市,已经在考虑要抱上四大AMC的粗腿,创立地市级的AMC……


这么多的AMC——我都忽然开始担心,到底银行有没有那么多坏账供他们处理啊?要知道,根据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连2%都不到,是全世界最健康的银行(然而,机智的股民却早已看穿了一切,银行股股价很低),哪里需要这么多AMC?


我看到的最新新闻是,2016年11月4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确认,2016年中国的地方债总额度为17.18万亿元。难道,银监会批准设立的这30家地方AMC,是准备为这些地方债务充当擦屁股的便纸?


各省的AMC将来会如何变种我并不知道,但事实告诉我们,,而且持续的攫取资源越长越大,中国所宣称的金融改革,实际上已偏离市场化方向,反而是为这些巨无霸吸血提供了丰厚土壤,然后,当他们运营产生了大量盈利之后,就开始吸引外资入股,然后子公司上市,然后整体上市……


这种把戏,我们已经看到太多……


猜猜看,所有这些左手倒右手、亏空国家担的模式,其成本都是由谁来买单?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路财主A”,作者:路瑞锁,已获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米筐投资立场。


米筐投资相关历史文章推荐:



财经投资:

保资产还是保货币 | 股市楼市谁是最大泡沫? | 人民币一定会贬值? | 乱世之前买黄金 | 房价弄死实体经济 | 挽救中国实体经济 | 穷人造通胀富人造泡沫 | 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 | 中国房地产将进入衰退周期 | 高杠杆下的上市房企 |  | 屌丝逆袭需资产泡沫 | 一二线城市房价不会崩盘 | 一二线城市行情不塌 | 中国资产九年轮动史 | 风声鹤唳刻不容缓


国内外房产:

北上深的准业主们 | 中国房产的10大问题 | 墨尔本购房指南 | 越南房价 | 全球150城房价涨幅榜 | 香港房价惨跌 | 台湾楼市 | 碧桂园森林城市 | 美日泰俄的房产泡沫 | 东南亚6国置业 


经济记录:

中国中小实业死局 | 王石宋卫平 | 我的六个老板朋友 | 民粹主义是什么 | 从褚时健到牟其中

留学移民:

新西兰移民政策 | 澳洲移民政策解析 | 留学德国全解读 | 加拿大留学全解读 | 盘点英美加澳四国留学成本 | 全球最强大学盘点 | 50万中国留学生去哪儿? | 新加坡留学之旅 | 澳洲打工度假签证 | 加拿大移民 | 美国移民 | 英国移民 | 英美加澳税收政策


全球视野:

世界主流国家 | 巴西这7年 | 摩纳哥 | 新加坡 | 中国评级

END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回复“转载”获取须知。

长按二维码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