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09:17:30
虽然投资者教育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展多年,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你以为投资者该知道的知识,还停留在你以为的阶段。比如,已经被讨论多年的刚性兑付。
何谓刚性兑付?是指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违约或达不到预期收益时,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等为了维护自身声誉,利用各种方式实现对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兜底”。
投资者最喜欢刚性兑付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但凡投资,问的第一句就是,是不是保本保息的?这个世界上还有稳赚不赔的投资?投资有风险都喊那么多年了,投资者没道理没听说过。那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知道投资有风险,但你可以承诺刚性兑付啊。如果你承诺了,那就是风险你当了,没我什么事儿,耶!
刚性兑付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债券市场。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债券是一种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强、回报优于银行存款的固定收益工具。但这也只是相对安全,并不是绝对安全。
但是,因为当时债券实行的是审批制,即政府把控着谁有资格发,以及用怎样的利率发。这就隐约给投资者传递了一个信号:被批准发行的债券,就像是被政府信用所担保的,出了事,由政府兜着呢。
另一个刚性兑付频发的领域当属信托业。尽管《信托法》禁止信托公司承诺收益,更不能为信托产品兜底,但刚性兑付几乎已经成为信托业人所共知的潜规则,以至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提及信托,就视之为“高收益、低风险”的代名词。买不买,纠结的只是预期收益率高不高,根本与它有没有风险无关。
债券、信托、以及貌似有银行信用背书的银行理财等,是刚性兑付的“重灾区”。
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教授的话说:刚性兑付使得投资者相信,政府、监管者、金融机构和投资产品的发售者,会为自己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负责,而自己只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就行了。
这种“正面我赢,反面你输”的刚性兑付心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投资者在房地产、股市、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中的投资,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领域的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价值而高速上涨,直至形成泡沫。
明明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让能够承受风险的人,去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实现与其风险匹配的合理收益。
但因为有了刚性兑付,投资者在判断是否投资时,他们并不会对产品的违约风险和流动风险做出综合考虑,只会去盲目疯抢那些评级差但收益高的品种,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资产质量高、收益相对较低的产品,被排挤出了市场。
也正是因为刚性兑付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投资场上不乏凭借着不成文的隐性保护而有恃无恐的投资者,他们几乎看也不看一眼投资条款,不知道高收益的背后所要付出的相对风险是什么,有的甚至夸张得连投资资金的去向都不清楚,只要预期投资回报率高,他们就买。
简而言之,他们不关心资产本身的质量和投资价值,他们只关心是不是承诺刚性兑付。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首先,这些投资品真的安全到可以刚性兑付吗?
先说债券,今年上半年,国内债券市场已经发生18家债券发行主体的违约事件,涉及债券数量36只,本金超过200亿元,惯于“刚性兑付”的市场,该有点觉醒了。
再说信托,信托行业协会曾经披露过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共有369笔信托项目存在兑付风险,涉及资金781亿元。虽然除了个别项目的利息,这些最后均得以兑付,但“刚性兑付”的神话仍未被破解。然而随着这两年经济的萎靡不振,一方面是一路高歌猛进的信托业,在管理规模上已经开始踩刹车了,另一方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信托产品出现了各种兑付难题——延期兑付、打折兑付、提前兑付。如是种种,均烤炙着投资者侥幸的“刚兑之心”。
其次,就算平台承诺了刚性兑付又怎么样?
投资条款里是不可能会出现承诺刚性兑付、保本保息这样的字眼的。那所谓的刚性兑付只是销售人员的口头之词,只是你相信那些金融机构不会拿自己的品牌来开玩笑。可是,这些太薄弱了。哪怕平台承诺之初并不想坑你,就是做好刚性兑付准备的,但如果事态超出他的预料,超出他的控制范围了呢?
你也许会说,不怕,我们敢于为自己争取“保证兑付收益”。你看楼盘降价我们去,股市不涨我们堵证监会的大门,理财产品亏损我们拉条幅到银行抗议去……且不说这样的事儿占不占理,更关键的是这样就能保证兑付收益了?我们不敢苟同。
是,巴菲特说过要保住本金,但他可不是让他人承诺对你的投资会刚性兑付来帮助你保住本金,而是自己要学会甄别风险,将风险最小化。
我们不希望投资者付出高额学费,受过伤、肉痛,吃了巨亏、才明白“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道理,所以谨以此文告诉投资,不要在迷信刚性兑付了,它的不败神话是总有一天会被打破的。
既然不能迷信刚性兑付的神话,那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该如何甄别呢,三条小锦囊随文附上:
首先,谨慎选择产品交易对手,尽量避开产能过剩、高污染企业,盈利下滑明显、资产负债率过高的房企,财政收入下滑、债务高企的区域城投等。其次,充分了解产品交易结构,明确资金用途、风控措施及各参与方的责任义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不建议选择太过复杂、结构不清晰的产品。此外,高收益的产品对应高风险,需重点关注产品本身。
一个好的管理人或平台公司能及时、较好地应对风险,做好产品信息披露及存续跟踪,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
刚兑打破,投资者回归“买者自负”,如今风险事件多发,优质资产难寻,对投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应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