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13:39:33
在过去三十年多里, M2(广义的购买力,可以简单理解为印钞),从设立这个指标到现在增长了约280倍,可谓一路马不停蹄。
也就是说,1986年的1万块钱(你是万元户),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280万元户左右。
如果想让你的财富不缩水,你每年的资产得超过21%,且持续30年。这20年来,能够稳赢M2增速的,只有上海车牌和芳子了(还得是一线、核心),这说明M2年化增速是个远远在市场平均回报率之上。
那么无论怎么通过资产组合配置,你都不可能获得超过M2的投资回报。所以,在资产配置无法提高收益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财务杠杆率,通过负债的方式提高收益率了。
当杠杆率为0时,投资标的年化10%的回报带来的就是10%;当杠杆率为1:1时,10%的回报率带来的就是20%的回报(实际因为负债有利息支出,会低一些,比如18%),已经逼近M2;当杠杠率达到2:1时,10%的回报率带来的是接近30%的回报,已经超过M2。所以对抗通胀最好的办法永远是负债。
当然,杠杆的上升带来的是风险的加大,换句话说,只要投资回报比我付出的利息多,就值得负债投资。为什么那么多富人拼命要借钱投资,根本原因就是如此。
我们必须尽量获得长期负债,减少当期的还款,把债务变成自己的权益,我们才能在长期战胜M2。想不承担风险还赚到超额收益?那是不可能的(除非坑蒙拐骗,但这是违法滴)。
那么银行理财呢?如果闲置资金在银行理财行不行呢?下面谈一谈银行理财吧。
银行理财产品一直以安全著称,而且4%的收益也算不上很低,当然跟股票等相比稍显颓势。但作为一种保本型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很受大家喜爱,普遍认为几乎0风险,而且会觉得自己在薅银行的羊毛,然而事实可能不仅如此!
银行理财产品其实就是一个大套路,只不过作为信用机构,银行会尽力保证这个套路不会出现卡壳,一旦卡壳,这款产品则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好在银行有钱,能够填补这块风险。至于这个套路是什么,往下看就知道了。
首先要知道,行没有“印钞机”,自已不能钱生钱!为了支付给我们利息它必须把我们的钱投资到更高收益的地方。
投资到哪里?一般分成两种:
一种是贷款给有需要的企业(比如国企、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等)获得利息差;
另外一种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基金一样,我们把钱交给银行打理,银行通过大资金运作的模式投资到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
上面就是去年某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情况图,通过图有没有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渠道非常之广?
但实际上主要投资品类为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三大类资产占比 74.70%),其他的占比并不是很高。
1、债券(40.42%):国债、地方政府债、央票、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信用债(如企业债)等。没有确切数据说明它们的收益率到底有多高,但是一般认为应该不高于4%!
2、现金及银行存款(17.74%):比如三个月、半年期、一年期银行存款等,对于银行存款大家就很熟悉了,其中现在一年期银行存款也仅1.5%左右。
3、非标准化债权资产(16.54%):什么是非标准化债权?很多读者可能还不知道,小白在这里解释一下:要知道一些实力强悍的企业(比如国企、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交易所买卖它们发行的债券,这些债券就是标准化债权。反之就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这下子明白了吧?
银行用我们的钱主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以下几类:
A、信托贷款:借钱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用银行的钱给他们客户发放贷款;
B、应收账款收益权:简单说是用我们的钱买下信托公司的投资产品,获得收益;
C、委托债权投资:公开说法是由于债权投资在中国大陆境内是受限制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委托银行方发起一个债权投资产品,从而达到合法性,这个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较为常见。
对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收益率市场上也没有给出一致的说法,不过花卷觉得由于信托理财的收益在6.8%左右。所以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收益率应该相差无异为6.8%。
说到了这里很多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三大类资产中债券(40.42%)收益不到4%;现金及银行存款(17.74%)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仅1.5%;非标准化债权资产(16.54%)收益率6.8%左右,这个虽然高但是占的比例不高。
那么问题来了,银行向我们提供4.2%收益率,而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却是4%都不到。再加上各种人工、机器、办公等费用,银行不是做亏本的买卖吗?
这么想的朋友还是比较年轻呀!别着急,我们继续来看。
要知道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救世主”。他自己也不傻,银行能够给我们提供“高收益”,它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呢?套路很简单,无非就是这两点。
第一点:银信合作或者银证合作,也就是说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或者和证券公司合作。说到证券公司大家都明白,那么什么是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其实和我们平时常见的基金公司差不多,工作原理是一样的:“有钱人”(最少投资100万)通过契约或者遗嘱的形式把钱交给信托公司打理,最后赚的钱归这位“有钱人”或者他指定的受益人所有。
玲姐在这里大致构思了一下银信合作的“套路”:XX信托公司发行了1亿元,收益率是8%的信托产品,这个1亿元谁来买,普通人可吼不住,但银行行,它有钱,它们买下了1亿元的项目,然后银行把它拆分成N个收益率为4.2%的理财产品卖给投资人,赚取了3.8%的差价。
所有人都知道,银行在征信方面是很NB的,谁谁是“土豪”,谁谁欠了我多少钱没还,银行了然于心,他们通过这种信息收益和客户资源把你引导去买他的理财产品,赚取了差价是稳当当的买卖。
也就是说,为这些理财产品买单的,还是那些投资者。细思恐极有没有,本打算薅羊毛,没想到被薅羊毛了。不过能收获4%的收益,虽然不高,但也比存款好。
第二点:期限错配。什么意思了?打个比方,你租一个房子,房东规定你在每月10号之前上交当月房租,但是你的工资却是12号才发,导致时间不对称,这就是期限错配。
期限错配可以说是银行最大的毛病,,但是在巨大的诱惑力下仍然屡禁不止,银行期限错配模式大致是这样:
YY银行发行6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的理财产品,筹集到1亿的资金,然后YY银行用这1亿的资金投资到期限为2年,年化收益率为7%的项目,这就是银行的期限错配。
说到这大家都看到了,期限错配最大的问题什么?我们短期(6个月)的钱是投资到期限长(24个月)的项目。
要想这个项目顺利就需要最少发行4期(24÷6)短期产品,但是问题来了,当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发行短期产品不顺利怎么办。是的,很容易造成流动性危机或者资金链断层。
很多读者感到困惑,银行理财存在上面两大风险,为什么过去我们的收益率还是能得到保障呢?
这还得从银行的定位跟属性来看,对银行而言信誉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誉就没人敢去那去存钱,没人存钱的银行还能叫银行吗?为了信誉它承诺的事情就必需做到。
所以,它承诺给客户4%的收益即使达不到,也会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自有资金去弥补,这就是专业人士所说的刚性兑付。
不过恰恰在这时,打破刚性兑付的声音似乎出现了,银行不再为客户资金兜底,这样一来银行理财还是“无风险产品”吗?
不过,银行作为一个庞大的金融机构,总能通过各种文字游戏,给刚性兑付换一张皮。
不论怎样,银行理财产品的在目前国内市面上,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当你的钱不足以投资房产,而且又没有什么其他好的投资品可选择时。反正各自安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