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 | 风暴下银行可能面临的新红线:列举19项内容

2022-07-17 08:31:44

原创声明 | 本文作者为 、上海法询金融董事长孙海波,

谢绝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上海、北京 | 银监会“八道金牌”横空出世,,银行人如何应对?

具体联系陈老师手机&微信:150 0179 8894;


为助力广大读者开展资管业务,尤其解决实务过程中的问题,。详询电话/微信15001717574。


4月中旬以来,银监会密集发文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无论速度、密度还是力度均属空前。总体而言这些文件并没有太多新的内容,,相当于红线不断在抬高。根据这次的检查内容笔者大概梳理一遍,总体笔者认为此前比较灰色的领域,未来应该属于新老划断,但未来很可能变成红线,银行可能需要注意的红线:

1、;

2、私募ABS发起人,本行理财完整对接劣后,;

3、房地产和两高一剩的表内外融资,不包括银行间和交易所ABS或者债券投资,包括房地产项目销售尾款融资;

4、理财产品投资另一款理财产品,即理财产品之间嵌套。包括开放式理财不同系列之间交易,包括不同理财嵌套专户转仓和换仓;

5、本行自营资金投资本行理财产品(包括直接或间接);

6、票据三方买返;

7、银行直接或间接投资信托产品接受信托公司兜底函;

8、票据资管规避信贷规模和资本计提,尤其自营投资未贴现票据,以投资代替贴现;通过券商和信托开展票据资管再以自营投资等。

9、未实现银行内部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银行,同一个部门以同业存单和同业存款负债融资配置同业资产,包括同业理财、同业投资,且完全混同核算资产负债没有隔离;

10、同业投资项下有3个或3个以上SPV,构成多层嵌套;

11、以贷转存包括全额存款质押类的自营投资业务,但部分非全额存款质押只是部分存款质押的同业投资业务存在部分争议;

12、同业理财本行同业存单;

13、同业存款转一般存款的转存业务或者协助对方转存;目前模式基本是转存业务吸收行报表填报科目调节;

14、禁止理财产品作为资金通道,强化穿透管理之后,未来自营和理财投资基金产品未提供底层资产完整对账单;

15、表内资金对接表外或同业投资项下出现逾期资产;

16、自营资金和非持牌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合作;包括金交所、金交中心、私募基金、地方AMC;但同业业务定义尚待明确,尤其投顾;

17、自营同业投资项下及同业理财不承担任何风险的纯通道业务;

18、贷款置换业务中,置换项目为房地产项目融资,但银行很难控制或核实前手融资资金流向;

19、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业务中,出现多层嵌套无合理解释嵌套作用;


一、:应当引起金融机构和市场更高的关注

二、:打破沉寂 近期主要发布保监发34号文和35号文

三、银监会:

1、短期以检查风暴为主,长期以新政补齐制度短板为主,只是刚刚开始

2、银行开始大规模赎回么?个别赎回是否和此次检查有关?

3、银监办发46号文“三套利”文件透露出三会协调的核心原则:

4、

5、银行表内的同业投资在形式明朗前大幅受限,尤其多层嵌套

6、

7、

一、:应当引起金融机构

和市场更高的关注

整体而言,,已经导致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积聚。银行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同业投资、表外理财、银行、贷款重组和不良代持等等手段,,真实风险。另一方面,或是因为在传统业务很难继续获取高额利差,又或是因为实体企业风险不断上升而不敢放贷,许多银行不得不选择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支撑银行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各类跨区域、,,显然难以形成合力。

。笔者判断的依据:

(1)、,,加上银监会郭主席新上任也需要更强的检查力度和执行力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现状做新老划断。

,。

,几乎讲到了银监发4、5、6、7号文所涉及的四方面的角度(参考上图)。

(2)、4月21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Q1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从新闻通稿中可以明确看出,银监会亦在会上重新强调了已经发布的银监发4、5、6、7号文的主旨。

(3)、4月25日,,进一步强调金融系统防风险

从微观到宏观来看,就是:

(4)强化交叉金融嵌套过程中,资金来源于谁,谁要承担管理责任,,。

银监会三套利文件表述:对于交叉性金融产品,总体原则是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出了风险就要追究谁的责任;。


这里的原则,其实主要基于三会之间的协调原则,不仅仅是银监会内部不同金融机构的交叉,,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相信这样的原则来自更高层的总体协调成果,但这一“成果”显然是针对银监会的,因为多数交叉金融产品的嵌套资金,都是来自银行(包括银行自营和银行理财)。

比如2015年7月份的股灾,尽管有部分资金来自场外非金融机构的配资,但从量级上看,银行资金端占比更高。2016年12月底的债市波动,尽管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券商、基金加杠杆和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出问题,但究其源头,仍然是银行保险委外和定制化公募资金。

因此这里的定调预示,未来银监会会出台更多重要的制度规范,对银行资金用途进行约束。

,结合一行三会此前的资管业务指导意见,以及银监会正式发布的6号文《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补齐制度短板的银监发7号文,笔者认为:,体现协同作战、治标治本兼顾特点,未来整个资产管理和和同业业务格局将重新塑造。


三、银监会:


1、

短期以检查风暴为主,长期以新政补齐制度短板为主


,更多是把此前属于灰色地带的内容重新拿出来,然后认为是“不当”或“套利”;而对此前就是违规的做法,则是加大检查力度。

长远来看,银监会将强化制度短板,通过规划中即将制定的16项管理办法,,规范行业市场。

但在规则出来之前,显然只要银监会认为属于“三套利”或“四不当”,即便是没有违反现行明确法规文件的规定,后期银监会仍然可以要求银行进行整改(只是不能作为明确处罚依据)。

而且,,也大可以利用一些诸如违反审慎经营等,所以新增业务也将受到严格抑制。,很多银行创新业务的增量陷入停滞状态;但对于存量业务,笔者认为并不受到影响。

银监会在几乎同一时间披露了16项规章制度制定规划,这个密集程度史无前例,翻开银监会以往制定规章制度的速度(以银监会令的形式),2013-2016年加起来也就是发布了16个规章制度。2017年到现在为止尚未发布过银监会令,但未来8个月可能密集发布16个,所以制度短板的弥补将会是一个长效机制。

,而不是接近尾声。即便是现场检查来看,多数银行是在4月底和5月初将有银监开始大规模进场检查,而部分银行则银监已经开始进场。


2、银行大规模赎回开始了?

个别赎回是否和此次检查有关?


笔者并不认为,此次自查和检查风暴会导致委外或其他银行资金端大规模赎回。

首先,45号文三违反、46号文三套利、53号文四不当,以及43号文一层几项检查内容所覆盖的业务时间点,都是截至2016年底。也就是说,即便2017年到期或者4月份赎回资金、终止业务,只要银行留有业务台账,仍然属于检查范围。

所以如果业务本身已经带有合规瑕疵,无论现在做什么,。

因此,此次现场检查和银行资产目前为止的最大威慑,是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当前不论是否真的属于违规,只要属于(或被归纳于)这几份检查文件列举的内容,。,其高度的不确定性将严重阻碍新业务的开展。

所以不论是委外还是同业投资、同业存单、银行自营参与资本市场等业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其新增都会受到比较大的阻碍。未来增量业务收缩或者更严重点说是银行可能的缩表风险对当前市场预期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3、

银监办发46号文“三套利”透露三会协调的核心原则


(1)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要切实负责同业、理财(资管)等通道类业务的发展规划和风险管控工作。各机构要制定符合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和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目标和规模,对本机构通道类业务近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检查是否存在过激或与本行风险管控能力不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及规划。通道类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过高且风险管理能力明显跟不上要求的机构,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计划。

对嵌套进行严格限制,。

4月10日银监会同时发布的6号文禁止同业投资进行多层嵌套,影响也非常巨大。这是发文之日直接生效的法规,而且首次正式在文件中提及禁止同业投资多层嵌套。笔者的理解是,仍然允许自营资金投资特定目的载体(SPV),但不允许该SPV再次嵌套其他资管计划。这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的思路基本一致;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资产管理计划不能嵌套其他资产管理计划,可以通过FOF和委外的名义进行一层嵌套。

从现在证监会、,对严防交叉金融风险传染和多层嵌套导致资金空转,几乎是零容忍。所以对于通道业务,笔者认为,后续三会都将会出台严格的限制措施。


(2)对于交叉性金融产品,总体原则是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出了风险就要追究谁的责任;。

这里的原则,其实主要基于三会之间的协调原则,不仅仅是银监会内部不同金融机构的交叉,,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相信这样的原则来自更高层的总体协调成果,但这一“成果”显然是针对银监会的,因为多数交叉金融产品的嵌套资金,都是来自银行(包括银行自营和银行理财)。

比如2015年7月份的股灾,尽管有部分资金来自场外非金融机构的配资,但从量级上看,银行资金端占比更高。2016年12月底的债市波动,尽管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券商、基金加杠杆和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出问题,但究其源头,仍然是银行保险委外和定制化公募资金。

所以以往的案例来看,,。所以从表象上来看,风险的爆发往往表现为证监会;但实际上银监会显然存在漏洞

因此这里的定调预示,未来银监会会出台更多重要的制度规范,对银行资金用途进行约束。从银监发[2017]7号文的规划来看,4.《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5.《交叉金融产品风险管理办法》;16.《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都将会将这条原则通过具体的制度内容体现出来。

所以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这将对银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未来银行资金端大量流向特定市场,导致市场出现风险,,。


(3)对于资金来源于自身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不能将项目调查、风险审查、投后检查等自身风险管理职责转交给“通道机构”。

这一条基本上也是贯彻上面的原则,即资金方需要切实承担风控责任。对于通道业务的风控措施,同业通行做法,本来就是将项目调查、风险审查在合同里就明确委托给资金方。目前,信托业务中比如事务管理类信托,就典型属于这种情形。

其实在银监会的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中已经明确:银信合作业务中,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不得将尽职调查职责委托给其他机构。在银信合作受让银行信贷资产、票据资产以及发放信托贷款等融资类业务中,信托公司不得将资产管理职能委托给资产出让方或理财产品发行银行。

但后来,银监会和各地银监局基本也认可信托公司事务管理类通道职能,尤其是通过财产权信托的形式,对信托公司而言进一步降低净资本占用和信托风险保障金缴纳比例。上述111号文的约束目前基本失效。


4、


问题1:同业存单占比:

对于同业融资依存度高、同业存单增速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点检查期限错配情况及流动性管理有效性。

银监发[2017]6号 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1、加强风险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的依赖度。

2、加强重点机构管控。督促同业存单增速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

银监办发[2017]53号 四不当

二、

若将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

孙海波 解读:。何为同业存单增速过快?,何为占比较高?如何控制同业存单增长速度??重点检查期限错配,这里期限错配指什么(因为银行表内业务天然就是做期限错配,? 

总体而言,认定同业存单存在很明显的资金空转,后续可能紧随着对同业存单的具体限制措施。但当前不确定性一定会对同业存单的继续大规模发行形成阻碍。

整个银行业尤其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的同业存单发行是其资产负债扩张非常重要一环,过度依靠同业存单的负债进行资产端扩张不可持续。

:一个是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过高;第二个是同业负债资金用途,是否用来扩张同业资产,。解决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同业存单纳入到1/3的比例考核。第二个问题核心是银行资产负债是否集中统一管理,如果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

笔者从银行去年的年报数据稍做汇总。需要注意:这里同业融资数据没有扣除风险权重为零以及结算性同业存款部分,如果扣除后实际同业负债(不包括同业存单的部分)占总负债比例兴业银行、锦州银行、渤海银行都会大幅度下降。所以下面的数据因未准确细分科目,仅作初略对比参考。


问题2:同业存单和其他同业负债能否用来大规模进行同业资产配置?这样就属于资金空转?

银监办发[2017]46号 三套利文件

空转套利

1、是否存在利用同业理财购买本行同业存单现象;

2、同业资金空转的几个主要问题

(1)是否存在通过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方式吸收同业资金,对接投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等,放大杠杆、赚取利差的现象;

3.同业存单空转。

是否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甚至通过自发自购、同业存单互换等方式来进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投资、债市投资,导致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


孙海波

这里核心将很多市场上常见的业务模式的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都定义为“空转”。然而空转并不是违规,只是媒体和研报常用的口语化表述。,。这里对同业存单的空转,大致的思路是只要发行同业存单、或者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卖出回购进行资产端的扩张就属于空转。

从整个银行体系宏观角度来看很好理解,但如果降维到单个银行这样的微观层面其实并非如此简单!

认定同业负债来扩张同业资产这样的表述是否成立关键看银行是否实现集中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而言多数已经通过FTP定价,行内任何一笔资产配置的资金需求都需要想资负部(或资金部)融资,反过来任何部门吸收进来的负债都必须先进入资负部。银行就是一个大资金池,不存在任何一笔负债对应任何一笔资产,全部纳入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流动性管理、预测、压力测试,通过内部转移定价(ftp)的调整实现动态管理。

之所以笔者不认同用资金空转来给银行扣帽子,,非常口语化的表述,。同时银监会需要高度关注LCR、,适度将LCR向中小银行推广(目前只是资产在2000亿以上银行需要适用)。

其实解决宏观上的资金空转,在银行微观领域完全可以改造同业融入占总负债的1/3比例入手,逐步(新老划断)将同业存单纳入分子,同时为避免造成市场大幅波动可以适度放松这个比例本身。

结论:,可能会对同业负债进行窗口指导;长远看银监会会通过制度补短板,,而不仅仅依靠对微观银行个体的检查和指导。


5、银行表内的同业投资在形式明朗前大幅受限,尤其多层嵌套



银监发(2017)6号 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十四)做实穿透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交叉金融业务监测台账,准确掌握业务规模、业务品种、基础资产性质、风险状况、资本和拨备等相关信息。新开展的同业投资业务不得进行多层嵌套,要根据基础资产性质,准确计量风险,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

(十六)严查违规行为。、特定目的载体投资未严格穿透至基础资产、未将最终债务人纳入统一授信和集中度风险管控、资本拨备计提不足等问题。

银监办发[2017]53号 四不当差不多的表述

孙海波 解读:


之所以说目前形势仍不明朗,是因为现在没有可靠的依据来判断,自身正在开展的业务模式是否中招。同业投资的穿透进行资本计提、;但是禁止同业投资多层嵌套属于全新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旧规重提,和“套利”、“空转”这样的相对虚名不同,这条禁止性规定杀伤力比较大。但同业这条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没有定义多层和嵌套两个重要概念,引起非常大理解差异;二是禁止的同时没有解决银行资产投放过程中痛点。、4层;,但其实也有很多真实的资产投资只是为了增强流动性、构造合理退出方案,或者只是为了去特点交易场所开户。在禁止多层嵌套之前,是否可以为银行构造更加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平台,简化部分资产审批和备案的流程。

 

此外如何理解“多层嵌套”。毕竟“多层嵌套”非但不是严谨的法律用语,而且在现行规章中也没有下过明确定义,甚至各地银监局理解也不一致。最严格的,可以认定两层就是多层,也就是最多只能嵌套一层(即只能涉及两个资管产品);也有宽松一点的,认定为最多嵌套两层(即一个结构可以有三个资管产品)。

更亟待明确的是:何为“嵌套”?

(1)、自营资金投资信托,信托再受让另外一个资管计划收益权/受益权是否属于嵌套?

(2)资管计划投资有限合伙企业的份额是否属于嵌套,还是属于普通的股权投资?

(3)资管计划投资ABS份额是否属于嵌套(ABS都需要通过SPV载体,比如

信贷资产证券化多数通过财产权信托作为特定目的载体)?

(4)或者资管计划之间不进行直接投资而只进行风险转移,比如通过场外衍生品(期权和收益权互换),远期受让等方式是否属于嵌套?

(5)部分投资不属于资管计划,比如委托贷款本身只是找一家贷款服务机构而已是否属于嵌套,或者通过企业进行过桥一次是否也属于嵌套?

(6)还有部分同业投资,是银行自营资金投资券商、基金、信托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主动管理在券商、基金、和信托管理人。能否限制这些主动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在存续期内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计划,。

 

总体而言,限制自营投资多层嵌套,的确可以对银行绕道进行资产违规出表,或对隐藏不良资产,隐藏部分股权投资,起到限制性作用。但是如此重要的政策,如何在出台政策之后以详细的问答形式区分不同类别细化解释口径降低不确定性笔者认为非常必要。




6、,银行观望气氛浓厚



银监发(2017)6号 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三、加强债券投资业务管理,密切关注债券市场波动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审慎开展委外投资业务,严格委外机构审查和名单管理,明确委外投资限额、单一受托人受托资产比例等要求,规范开展债券回购和质押融资,严格控制交易杠杆比率,不得违规放大投资杠杆。

银监办发[2017]53号 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1)是否存在委托非金融机构作为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或者理财产品投资非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的情形;

、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

(2)是否存在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

(5)简述本行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主要指购买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孙海波 解读:


今天市场出现很多传言,关于部分银行大额赎回委外资金。。但总体而言这里并没有特别新的内容。是对委外给出了明确官方回复。此前也这是前银监会主席讲话提及一点自营委外的要求,理财委外在G06报表里做了点定义而已。但尽管没有新内容,。后续对委外具体如何规范仍然有待观察,笔者从2月底流传的一行三会资管行业新规内审稿看,,因为在这个内审稿(尚未发布,所以尚未实施)里只有FOF和委外两种形式才能合法合规地进行资产管理计划的嵌套。




7、私募ABS的授信、拨备计提及劣后处理受限,后续规模受限




,但从反复重述同业投资按照基础资产计提资本并穿透SPV对底层资产进行集中统一授信看,。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资本计提

尽管当前多数银行参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9执行,但对于非挂牌ABS而言,优先级是否能被认定为资产支持证券,即便可以本认定为资产支持证券严格比照附件9能否符合附件9的标准都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具体分析文章参见《突发!私募ABS大行其道,!》。目前来看挂牌的ABS一般来说在资本计提层面肯定不需要穿透ABS看底层资产,只需要看评级即可,尽管从银监会明文法规层面同样存在问题。

 

(2)授信集中度

是否穿透授信,如何穿透授信争议最大,尤其这里部分ABS资产穿透后根本找不到授信主体或者底层融资主体大量分散融资人比如汽车贷款、小贷资产等。

笔者认为的口径应该是:针对非挂牌ABS如果底层为大量分散小额债权,那么意味着优先劣后的结构设计可以对优先级起到很好的信用风险防护作用,优先级的评级也相对稳定,尽管银行仍然需要对底层资产和交易结构做总体风险评估(不是个体),但不需要最具体的授信流程。

如果穿透后是少数大额贷款,,且纳入统一的授信集中度考核,但计算授信集中度时候能否将交易结构的风险缓释过程考虑进去,这完全是银行自行定义“授信”的过程。银监会从来没有对“授信”进行准确定义。

 

(3)劣后处理

不论是银行间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非挂牌的私募ABS,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劣后去哪儿了”?因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除贷款发放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很难真的持有并承担其他银行信贷资产为底层资产的ABS劣后级份额。那么出路只有一条,本行或他行银行理财(很可能最终还是风险回流)承接劣后。这样的做法是否违规,,,因为目前银监会只有限制个人银行理财投资信托的劣后级,还有普通个人银行理财不能投资高风险资产。但是机构银行理财能否投资劣后级并没有限制。但是本行理财投资本行非挂牌ABS劣后级也违反银监会关于本行理财不能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的精神(尽管明确禁止性规定只是出现在去年征求意见稿中)。



8、银行理财资金池政策不明朗



此次检查新规虽然没有新的内容,;资金池的规范核心在16个字“滚动发售、混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但此次检查风暴包括后续可能的新政是否会针对这16个字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强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银监发(2017)6号 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十七)加强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控。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确保每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相对应,做到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滚动发售、混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资金池理财业务; 

银监办发[2017]53号 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是否对每只理财产品实施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是否开展了滚动发售、混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资金池模式理财业务。

、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

是否存在违规开展资金池理财业务,理财产品期限严重错配,通过滚动发售、混合运作、分离定价,发行分级理财产品或理财产品与代销产品之间相互交易,调节流动性,隐匿流动性风险;

孙海波 解读


对于理财资金池,近期几个文件中并没有更新的表述。对于资金池产品,银监会一直用“期限错配、滚动发售、混合运作、分离定价”这16个字来定义,最早2011年就提出来,后来也为证监会所沿袭。

但在现实中,具体应如何认定?

(1)、期限错配此前2016年7月份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虽然表述很严格,要禁止期限错配,但其定义为“底层资产到期日不得晚于产品的到期日”;但如果是开放式产品,没有到期日或者几千年后,所以表面上就已经不存在这里定义的“期限错配”。如果对期限错配主要是对比底层资产的到期日和客户资金的到期日,那么目前银行理财的资产池都存在大量的期限错配。

(2)、所谓分离定价,笔者理解主要指客户申购赎回的价格是否按照底层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定价;所以开放式产品或者封闭式产品有期限错配情况下,申购赎回时候又没有合理的净值作为参考,就很容易出现分离定价。当前很多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即便有净值,但如果估值方法用历史成本法实质上仍然是分离定价。

(3)、滚动发售,笔者认为关键看是否存在仅以后手对接前手资金,如果客户赎回资金依靠后续募集资金而不是真实的资产清算或者依靠资产池本身的现金流,则属于滚动发售,这种模式其实在很多庞氏骗局中比较常见。稍微隐蔽的情况也包括同一家银行不同理财产品之间的交易,或者同一个开放式银行理财不同系列之间的交易,也都涉嫌滚动发售的问题。

(4)、混同运作,主要是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层面做不到清晰的一一对应。包括自营资金和理财资金的混同,同一家银行不同理财产品的混同,这要是2014年银监会35号问规范的重点。

总体而言,资金池虽然没有新意,但上述16个字的执行力度决定未来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融通顺畅的关键因素。整个29万亿理财中,大约13万亿左右的规模目前都属于开放式资产池类型。

郭主席在最新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及重点整治“承诺刚性兑付的不实理财产品”,尤其认可基金这类产品,认为其价格波动投资者都认账风险自担。